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城市与乡村 > 城镇化 >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22186333

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南部的沈巷村因周边工业区的扩展而逐渐变为城中村,居民开始出租空闲房间和摆摊经营。随着富裕村民陆续外迁,租户则成为照看房屋与商铺的二房东。下图示意20世纪80年代至今,沈巷村布局与经营组织自发演变的三个阶段。完成下面小题。

1.从阶段Ⅰ到阶段Ⅱ,沈巷村出租屋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交通线路增多B.外来人口流入C.老旧民房改造D.生态村居建设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沈巷村民居经营组织方式的自发演变有利于(     
①实现村居成员协同共建②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③形成经济利益共享模式④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的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功能的城市配套设施,人口虽大量入住,但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者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消费娱乐。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睡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缓解市区交通压力B.分担中心城市职能
C.适应逆城市化发展D.导致市中心空心化
2.为促进“睡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房产开发,降低大城市房价B.从政策上控制人口的流动
C.加强市区交通通行能力D.发展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
2020-06-15更新 | 124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城市社会空间是实践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中映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符合城镇化阶段演化规律。下图示意中美两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演变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推知,2000~2010年我国(     
A.社会收入群体分布格局转变B.城郊差距缩小
C.低收入群体空间外扩最突出D.中心城区没落
2.导致美国低收入群体由中心区向外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通勤时间B.工业布局C.环境质量D.生活成本
2024-04-18更新 | 136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3】城镇化质量评价包含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指标。空间城镇化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与城镇化水平适应度,经济城镇化指农业生产活动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与城镇化水平适应度,社会城镇化指社会服务配套与城镇化水平适应度,生态城镇化指生态环境与城镇化水平适应度。下图为山东省部分城市阻碍城镇化质量提升指标障碍度(障碍度数值越高,代表阻碍程度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下列城市城镇化质量最主要的指标及其可能原因是(     
A.济南生态城镇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小
B.淄博空间城镇化城镇用地扩张速度过快
C.东营经济城镇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D.日照社会城镇化农业人口比重较大
2.提高青岛城镇化质量,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①优化城市建设用地②提升就业比重③完善教育保障④增加路网密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3-05-13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