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27644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从诞生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思想逐渐形成并发生演变。

在早期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较强,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进入农业社会,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进步,人类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例如,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这一时代,尽管也出现一些环境问题,但是总体上呈现出基本和谐的人地关系。进入工业社会,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交锋。例如,一些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另一些人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使人类可以征服环境,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然而,当人们陶醉在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之中时,自然界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协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论”成为当下主流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们基于人地协调的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既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上述材料反应了人类历史过程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概括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4)
【推荐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6-10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乙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6-08-16更新 | 1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下图为都江堰工程图,

(1)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在岷江上,是历史上战国时期____(人名)修建的,岷江在今四川省灌县一带进入____平原,历史上常发生水旱灾害。
(2)都江堰工程地理位置选择适宜,规划完美,布局合理。它通过都江堰鱼嘴____水,宝瓶口____水,飞沙堰和人字堤溢洪,这样既可____又可____,作用巨大。
(3)都江堰工程就是一个____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的例子。这项工程的建设符合我国下述人地关系思想中的____(双选)
A.“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4)都江堰是岷江上的重要水利工程,说说它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2022-06-19更新 | 9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1)若a、b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那么a、b分别代表什么?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在我国人均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谐的发展观,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018-04-21更新 | 2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