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选修地理 > 环境保护 > 生态环境保护 >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旧选修)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2 题号:4919157
【环境保护】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工“生物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是一种经过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栖息的生物生态设施。下图为生物浮岛示意图。



简述人工“生物浮岛”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滨海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强耐盐性,被称为“植物海水淡化器”。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面积从4000万公顷减少到17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面积也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围垦是全球红树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分析红树林面积减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红树林的主要措施。
2020-06-26更新 | 12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环境保护】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湖泊沿岸地区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示意图。

简述该地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哪些环境影响。
2017-08-08更新 | 7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滨海湿地,是大海与陆地交界的地区。《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成果报告》表明,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已丧失滨海湿地57%。其中,红树林面积丧失73%,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红树林是生长在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它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明红树林减少对人类产生的直接危害,并提出保护滨海湿地的措施。
2020-10-25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