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城市与乡村 > 城乡空间结构 > 城市和乡村的形成和发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2 题号:826956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武汉城区被河流分割成汉口、汉阳、武昌三城隔江相望的鼎立之势。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下图分别为1870年、1970年,2013年武汉市的城市变迁。



1)简要归纳武汉城市化的表现。
2)分析武汉城市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3)分析武汉作为中国中部最大城市对城市及周边所产生积极意义。
2019高一·安徽·竞赛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村传统民居多采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下图示意该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

(1)根据传统民居特征,分析该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
(2)推测影响该村落选址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4-04-13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左为黄河三角洲略图。图右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材料三:黄河三角洲,盐碱化严重。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4)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形成历史悠久的大城市的主要原因。
2023-02-08更新 | 1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读下面两幅“城市平面图”,A为西宁市,B为台北市,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空间形态:A________,B________
(2)城市布局形式:A________,B________
(3)城市A、B空间形态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2019-02-19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