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区域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荒漠化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9 题号:955724
图甲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什么,并分析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见图乙)。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

(3)图中方框A为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地区,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沙障(如图甲所示),治沙效果非常理想。简述草方格沙障在固沙方面的作用。
12-13高二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兰县位于我国青海省,平均海拔4000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88mm,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乌兰县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长期以来畜牧业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支柱。自1956年起,乌兰县实行冷、暖两季转场轮牧,牧民从7月初至11月中旬在海拔较高的暖季牧场放牧,11月下旬至翌年6月底在海拔较低的冷季牧场放牧。该地饲养的主要牲畜青海半细毛羊4月产仔,10月底部分出栏销售。受牲畜需草量年内变化影响,该地冷、暖季牧场存在季节性超载和欠载等“草畜失衡”问题。为了促进“草畜平衡”,乌兰县牧区10月底出栏后可提前转场至冷季牧场放牧。图示意乌兰县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需草过程。

(1)简述乌兰县草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2)解释乌兰县冷、暖季牧场放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3)分析青海半细毛羊需草量的年内变化特点。
(4)从牧场产草和牲畜需草角度,分别分析乌兰县牧区冷、暖季牧场“草畜失衡”的原因。
(5)说明乌兰县牧区提前转场对当地牧草资源高质量利用的意义。
2024-03-27更新 | 638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下垫面与近地层空气的热量交换以湍流显热和水分潜热两种形式为主。湍流显热交换是指地一气之间通过对流(包括乱流)作用进行热量交换,会引起空气温度变化;水分潜热交换是指水汽蒸发(蒸腾)、凝结时所引起的地—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不会直接引起空气温度变化。

材料二:每年的4—5月份,白天9时至午后14时之间,在晴朗和风速不大的条件下,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目标物时,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犹如受着火炉的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群众把开垦地上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地气上升”。“地气上升”能把开垦地土壤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有的扬尘可发展到数十米以上,使大气浑浊度升高。扬尘到达草地上后,就很快衰减和消失。图1表示白天开垦地和草地地面反射率平均变化,图2表示白天开垦地和草地地面温度的平均变化。



(1)据图说明开垦地和草地地面平均温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解释扬尘在开垦地生成,到达草地上后衰减和消失的原因。
(3)根据“地气上升”的原理分析我图北方过度开垦草原的不利影响。
2020-10-29更新 | 27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榆林,因秦代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树榆为塞”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初期,榆林沙区面积约占其土地面积的48%,林木覆盖率只有1.8%,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漫天黄沙,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探索出“南治土,北治沙”的差异性防治体系,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年降水量提高至500~600mm,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下图是榆林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榆林地区易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2)说明榆林采取“南治土,北治沙”差异性防治体系的原因。
(3)简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给榆林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效益。
2023-02-13更新 | 4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