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评论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0 题号:743570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应当有所畏惧

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遇到洪灾时,西方神话中,都是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而中国神话中,却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最终经过各自努力战胜洪水。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而在中国神话中,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今天,太多太多人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每当看到西方的影视中有教堂祈祷的镜头时,我都特别感慨: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

②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现在,人们普遍崇尚实现自我、张扬个性,尤其是在一段时间里,在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面前,大肆宣扬“人定胜天”,于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时,"“回报”随之而来,因为,大自然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

③君不见非典来临时,人们的畏惧,板蓝根一度买断。

④君不见甘肃早灾,多少人为生命之源一水,而愁断肠。

⑤君不见台风海啸卷走走了多少生命?

……

⑥人,作为万灵之物,首先应该有所畏,有所怕,怕该怕的。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⑦首先,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

⑧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⑨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然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纸巾……泛滥成灾!我们也看到了!可我们一边高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边暗想:“ 中国十四亿人呢,他们都节约了,我浪费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十三点九九亿人都在浪费,我一人节约一根筷子、-张纸, 太渺小了,根本没用,何必委屈自己?用吧!多我一个也多不到哪去?”人们忘了那句最常说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是贪恋无度或生活奢靡者,必然遭到报应!

⑩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每当看到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的教育资源:两免一补,班班通……边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失望、特别无奈的心痛:人生苦短!生命脆弱!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时间、生命、健康、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自己无权挥霍和践踏他们!敬畏他们,珍爱自己!”

(11)其次,人应当畏惧法律。毕淑敏曾说过:“世界和宇宙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城市里可以知道什么叫世界,但你不会懂得什么叫宇宙,宇宙必须是大自然直接教会给你的非常悲壮的感觉。记得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我觉得特别经典,怕该怕的,不去触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人之所以不知道畏惧,其中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优裕舒适的都市和和平安逸的年代,即使一些小波折,也不足以让人们担惊受怕。

(12)所以,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必须经历大的磨难和挫折或者通过适当的途径体验宇宙的广表、自然的复杂、心灵的震撼。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面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勇者不惧”即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这是否与本文的观点矛盾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 评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①城市是人们生活的港湾,干净、美丽、有序自然应当成为城市的重要标签,但背后带来的却是我们城市治理的痛点和堵点,为了整齐划一,我们出现了千城一面,为了干净有序我们时常一刀切,但是C市的这波操作却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似乎给我们未来的城市治理提供了智慧和启发。

②近期,C市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背景下,允许流动摊贩流动摆摊,这则消息迅速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很多市民和摊贩纷纷叫好,就连部分专家都为C市这波操作点赞。我们不妨来看看,它好在哪里?首先,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较小的餐饮店来说,室内空间狭小,如果店内就餐存在着不小的疫情防控隐患,现在允许在外边摆摊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有利于我们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其次,从恢复经济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强力的疫情防控手段之下,我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后续我们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恢复经济发展,做到稳就业,保民生。无论是对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餐饮店还是对流动摊贩来说,这次的政策都能够为他们恢复经营提供良好条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一方面消费者消费不振,但是另一方面小商小贩又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如果无法精准有效的对接消费者需求,供需两端的经济微循环便无法打通,经济的活力也无法真正的恢复,流动摊贩卖什么、去哪卖也不是凭借个人喜好,更多的是在市场规律的指导下做出的最优选择,通过政策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经营无疑是C市改变城市经营理念,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迈出的第一步。

③但是很多人也担心这样会否让城市治理失控,导致城市“样貌”受损。诚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在C市推行新政以后,流动摊贩数量从原来的70多家迅速增加到120家,也出现了摆摊不规范,影响交通,占据盲道等问题。但是城市治理不能因噎废食,如何让城市治理乱中有序其实也更加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放开摆摊并不意味着城管工作量的下滑,相反如何让放开摆摊后的城市既体现民生温度,又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反倒需要我们的城管执法者能够改变过去“一根尺子”的思想,在城市摊贩治理上多想办法,多花功夫。

④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城市的管理,城市的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有着重要的先行先试价值,相信C市的这波操作给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城市治理新思路。

1.请给这则时政热点加个标题。(1分)
2.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C市允许流动摊贩流动摆摊存在着哪些优势和劣势?(4分)
3.你认为,第③段中的加点字“一根尺子”指的是什么?(2分)
4.以你所在的城市为例,如果你是城市的管理者,你会采用哪些管理手段来解决你的城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3分)
2020-08-10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_______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现,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
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3.阅读第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的现实意义。
2017-05-18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

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

①记得我去桃园游览,不禁沉浸于那悠然见南山的静谧里,那是一处绿水畅流、碧桃青翠的休闲妙地,那里清静、幽雅、安恬。乘船漫移在水面,微风徐徐,拂去心中烦累,全身顿感轻松,难怪陶渊明会迷恋于这诗意的栖居而且乐此不疲。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中愤世嫉俗的陶渊明远离政治,在南山下悠然自得,他不羡权贵、不畏权势,远离俗世,只求心灵的安顿、精神的愉悦,沉醉于一处处美丽的山水佳地,超脱而清雅,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③世人羡慕陶渊明,因为他的才学,因为他的魅力,更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怀。而如今,在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在精神萎靡、信仰坍塌的危机下,营建精神的花园显得尤为重要。

④提高精神追求的方式有很多: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或静修琴、棋、书、画,或投身各项体育运动;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一条路可以抵达心灵。

⑤如若你细心一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会发现总有一种人碌碌无为、无所追求;也总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踏踏实实,默默地在做着属于自己的事。平常的日子日复一日,有人会觉得“没劲”“无聊”“闷得慌”,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精神空虚。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试图在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之外找寻乐趣的人更为勇敢,他们懂得寻找一些精神追求,使自己生活得更为幸福和快乐。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是向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缴械投降,还是振作起来,为自己寻找一条通往心灵的道路,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位勇于寻找直抵自己心灵道路的人。她幼时因疾病被夺去视力和听力,成为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但是面对充满了恐惧、痛苦的黑暗无声的世界,她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寻找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写作。正是因为这样一条适合她自己的精神之路,她写出了14本著作,并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为残疾人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真正造福于和她有着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也被《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如果没有内心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她恐怕不会做到这些,甚至连自身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⑥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只要你仔细体会,总会看到生活的绚丽多彩。不妨给自己开辟出更大的精神空间,使自己多一点爱好,寻一条可以抵达心灵的道路,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你会充实而快乐起来。

1.上述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甲】文章第①~②段写桃园胜境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景,是为了引出陶渊明理想境界的话题,以表明人要有精神追求。
【乙】文章第③~④段论述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以及提高精神追求的方式。
【丙】文章第⑤段首先举身边常见的两种人的事例,接着指出不同的精神追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然后举海伦·凯勒的事例,证明她精神不空虚。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精神追求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018-12-17更新 | 1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