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1 题号:8682678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春是春天的春

鲍尔吉·原野

①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憧憬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发布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②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⑤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诗经》里,思慕异性是春,“有女怀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⑥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模仿①②段的首句,请在横线上写出该段的中心句。
第③段的首句:
第④段的首句:
2.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从语言方面品析)

3.认真阅读本文第⑤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本文作者与朱自清描写春草的不同点。

【链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自 朱自清《春》)

4.文章结尾处描写教员和孩子的朗读时,作者特意增添了朗读者的语气,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云南歌会》一文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④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⑤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作者:沈从文)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将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进行比较。
场 合主要演唱方式

2.2.文章第④自然段,赶马女孩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赶马女孩所处的优美环境?
3.参照文章内容,分析下列民歌选段属于那种歌唱方式?
①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在那东山顶上》)歌唱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嘿…什么水面打跟斗 嘿了了啰 /什么水面起高楼 嘿了了啰/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嘿..什么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唉
乙:嘿…鸭子水面打跟斗嘿了了啰/大船水面起高楼 嘿了了啰/荷叶水面撑阳伞 鸳鸯水面共白头/嘿..荷叶水面撑阳伞 鸳鸯水面共白头.歌唱方式为_________
4.下列句子加横线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做一下品析。
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2016-11-18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扁担

①曾记得,母亲的扁担仿佛就是一支永远也压不弯的笛管,奏着悦耳的歌谣,一年四季,从母亲的肩头轻轻飞扬。孩提时,我总爱随着母亲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尾随líng___听她肩上扁担“吱呀、吱呀”和谐而有韵味的声调。

②春夏,挑肥、挑苗、挑种子,扁担跟着母亲走向山岗,走向田野,走进烈日中,走进暴雨里,和着滴滴嗒嗒的汗珠洒下一路勤劳的音符和无尽期许,流下一路耕耘的足迹和满满的信心。秋冬,挑水、挑柴、挑谷子,扁担跟着母亲走出稻田,走进粮仓。走在寒风中,走在旷野里,和着滴滴嗒嗒的汗珠淌下一路收获的喜悦和几多的艰辛,滴下一路过往的季节和梦想的延伸。

③母亲的扁担,母亲走时,它便跟着母亲歌唱,年年岁岁;母亲停时,它便跟着母亲歇息,岁岁年年。夏挑酷暑不觉累,冬挑三九不畏寒,挑出母亲一辈子的辛酸和幸福,演绎着母亲一生的故事。

④母亲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母亲用过的扁担有十几根,其中有一根很小也很短的,是母亲儿时的专属品。母亲一辈子只念了两年书,小小年纪就和外公外婆干苦活,这根扁担就是外公根据母亲的身高定做的,轻便、结实、有韧性,正好适合母亲矮小的身材,使用起来很方便。在日常劳作中,它成了母亲的至爱和形影不离的搭档。

⑤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产力低下,搬运货物全靠肩挑扛。扁担在那个年代,在每个家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坳里,当年没通公路没通自来水,没有电视没有打米机,山高路遥林深,母亲就靠着扁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那些年,父亲在外工作,家中只有母亲一个主要劳动力,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母亲身上。别看母亲身材瘦弱矮小,干起活来可顺溜利索,有股倔强气,不服输,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母亲说到做到,把家里的生产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落于人后。

⑥记得那时全村的用水都靠在山脚下的一口水井,每天天刚麻麻亮便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原来是母亲和乡亲们披着晨曦去挑水去了,挑完一担又一担,等到水缸满时,母亲擦了擦汗,又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早饭搞好,又挑着竹筐去山上干活。挑粮,挑水,挑粪,挑土,挑柴,挑猪食……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扁担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肩膀。

⑦母亲善良、纯朴、正直,她用辛勤的劳作养活了我们一家人,而她自己也吃尽了生活的苦头。记得那是个下着霏霏细雨的冬日,我和母亲去赶集,因为山路崎岖泥泞,走到半路时母亲不慎摔倒,挑去卖的那担大米白花花的泼撒了一地,幼小的我欲跑去扶母亲时也滑下山去,身上带去卖的二十多个鸭蛋全部摔烂不说,脸上、身上多处被荆棘划伤。母亲没有过多的责备我,只是无声地掉泪,最终,母子俩无奈返程回家。

⑧还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母亲带着我去田里收糯谷,不多时就打了一担谷子,母亲挑着谷子在前,我提着镰刀高高兴兴走在后面。突然母亲的身子向右倾斜,那担谷子重重落在地上,还好只有少量谷子泼出。母亲说,太累了,歇一会再走,我跑过去说我来挑,结果任由我怎样抬那担谷子就是丝毫不动。我问母亲是怎样挑起的,要用什么方法最省力。母亲笑了说:“你还小,等长大再挑吧。”

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母亲的扁担,一头挑着悠悠远去的时光,一头挑着渐渐长大的我们兄弟。扁担压弯了母亲的腰,压扁了母亲的岁月,成就的是我们儿时的梦。慢慢懂事的我,也想在母亲身边多尽一些孝道,无奈山高水远,身不由己。我知道那“吱呀、吱呀”的声音,让母亲的肩膀不知磨破了多少层皮,也是母亲孤单穿行在寂静的山路上,因劳累过度而情不自禁发出的声声叹息。泪眼朦胧中,我似乎看见母亲佝偻着腰,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崎岖的小道上,在空旷的田野里,艰难地行走,跋涉……

⑩后来,母亲的背越来越驼,肩膀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扁担不堪经年累月的负重,变得越来越弯。扁担弯了,母亲老了。

再后来,家乡富裕了,母亲也由外主内,每天含饴弄孙,悠然自乐。那些陪伴母亲几十年的扁担,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涯,静静躺在角落里,沾满了厚厚的灰尘,似乎在窃喜女主人终于让它们下岗了,给了它们歇息的机会。

1.看拼音写汉字:líng___
2.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冬,挑水,挑柴,挑谷子,扁担跟着母亲走出稻田,走进粮仓。
3.围绕“母亲的扁担”,作者具体叙写了好几件事,请阅读选文第6-8段,简要概括。
(1)每天早晨,母亲用扁担从水井担水回家,装满水缸,做完早饭又用扁担挑着竹筐去山上干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第③段的画线句的作用。
5.对第⑨段画线句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母疼儿”与“长江水”联系在一起,突出表现了母爱的悠长。
B.这句话既是对上文事件中“母疼儿”情感流露的形象概括,又自然引出了下文“我”无法对母亲尽孝的内容。
C.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深沉,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D.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母疼儿”与“儿孝母”做对比,突出了“我”内心的悲伤之情。
2020-02-16更新 | 3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被上的阳光花

积雪草

秋雨过后,院中那些开得灿烂的花朵,一夜之香消玉殒,香味遁于泥土,踪迹无处可觅。气温陡降,寒冷来袭,幸好还有阳光落入窗中,明媚依旧,让人心中生出暖意。

②秋天的阳光似乎格外温存和煦,暖暖的,舒服、熨帖,让人想起母亲的手,想起母亲做的棉被。秋日的夜晚,虽不似冬日寒冷入骨,但那冷透过薄薄的被子,径直往心里去。

③遂开始翻箱倒柜,找出那些旧棉被,一床一床,在阳光下排开。天气晴好,阳光明媚,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晒被子。那些棉被在柜子里闷了许久,沾染上浓重的樟脑气味,此刻捧到阳光下,仿佛重见天日一般。

④几床被子都是有了年数的。一床一床翻看,其中一床棉被是母亲的陪嫁。棉布质地大红被面,因为时光的浸染,早已不再艳丽如初,喜鹊登枝的图案配着大朵的团花,喜鹊在枝头灵动活泼,梅枝有几许清瘦,团花妩媚富贵,好一幅热热闹闹的画面。我想着母亲结婚时的模样,那时候她一定年轻又漂亮,还有些羞涩。我想着外祖母赶做这床被子时的模样,一定是手忙脚乱,紧赶慢赶,内心又欢喜又不舍。

⑤另外一床棉被是我结婚时,母亲亲手为我赶制的礼物。水绿的底色,荷叶当伞,鸳鸯在荷叶下戏水,周边配以富贵牡丹,图案取“和合美满”之意。我结婚的时候,母亲亲手为我做了“四铺四盖”八床被子,我记得有大红、水绿、金黄、宝蓝等,那些被子五颜六色,一如我年轻时的美丽时光。

⑥去年这个时节,先生去国外留学。千里迢迢,他只带了两床棉被过去。不是大红大绿的斜纹棉布,不是织锦级被,更不是柔软的蚕丝被,而是我给他做的两床小格细布棉被,温软,朴素,抽了真空,打包在行李里。千里迢迢,这是我的心意。唯一让人遗憾的是这两床被子是我找人做的,而非我亲手所做。我没有外祖母那般心灵手巧,更没有学得母亲半分针线活儿的本事。我安慰自己,这是工业时代的通病。

四周静悄悄的,阳光像爆开的花儿,似有“嘭嘭”的响声,瞬间让人晕眩。而时光,像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慢悠悠的,仿佛静止不动。我静静地埋首在那些棉被中,一些人,一些事,纷纷从眼前闪过,像电影一样,偶有定格,便匆匆掠过。尘世间的缘分真的是让人感叹又唏嘘,就像这棉被,遇到了,便舍不得丢掉,不管新旧,一路相伴,彼此温暖,天再冷都不怕。

⑧时光不动声色地流淌着,织锦岁月,华年盛事都已匆匆流过,只能回首望顾,却再也回不去了。让人庆幸的是,那些棉被还在,那些温暖还在,那些爱还在。

(有删减)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棉被主要图案准备棉被时的情感
母亲陪嫁之物
“我”结婚的嫁妆母亲希望“我”和合美满
小格细布图“我”对先生的牵挂与关心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四周静悄悄的,阳光像爆开的花儿,似有“嘭嘭”的响声,瞬间让人晕眩。
3.第①段说“秋雨过后,院中那些开得灿烂的花朵,一夜之间香消玉殒,香味遁于泥土,踪迹无处可觅。”请简析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标题“棉被上的阳光花”的含义是什么?文章第⑥段“我安慰自己,这是工业时代的通病。”请结合文章和下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礼物选择方式的看法。

【链接材料】

赠送礼物作为增进联系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调查送礼者结果显示,77%选择直接购买,17%选择手工制作,6%选择买半成品。从以上数据得知被调查者送礼大多数选择直接购买,再就是手工制作。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精心准备礼物的意识要更加薄弱。

2021-04-02更新 | 6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