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物理综合库 > 力学 > 质量和密度 > 质量及其测量 > 质量 > 质量的概念
题型:科普阅读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7 题号:14853477
阅读短文回答:

平时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多重时,这种感觉来自支持力。如果失去支持,我们就将失去对重力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从高处坠落,在坠落的过程中,因为失去了支持,所以此人将体验到类似太空中才有的失重。但是,失重环境中物体的重力却仍然存在。

我们平常说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所以不少人会误认为,人造卫星所在的轨道因为距离地面比较远,因此地球对它们的引力很小,所以叫做微重力。这是不对的。根据G=mg,同一个物体我们常用g来衡量重力的大小。距离地球越远,g就越小,然而,就算是在距离地面200km的高度也没有降多少,大约为0.94g,而在1000km的高度为0.75g。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在地面重100N,到了1000km高度,依然受到75N的重力。国际空间站离地球的距离不超过420km,因此,它受到的地球引力并没有减少多少。因此,如果我们把“微重力”理解为微小的重力,或者是微小的地球引力,肯定是不对的。只有当距离地球很遥远时,才会出现地球引力很小的情况。(g取10N/kg)


(1)失重状态下的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选填“受到”或“不受”)重力,人造卫星的质量与在地面上时相比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完全失重的空间实验室里,下列实验不能完成的是( )
A.用秒表测时间
B.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C.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
D.用刻度尺测书本长度
(3)一个在地面上20kg的物体,在距离地面200km的高度所受的重力为多少________N;
(4)假如地球失去重力,设想一个情景: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无人机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与光的性质一样,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的巡航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90~150千米,可以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红外相机等。
如图是热播节目《爸爸去哪了》航拍“无人机”。下表是本款无人机的部分技术参数。
风扇数量4个工作噪声< 90dB
遥控距离3000m整机质量500g
充电时间200分钟飞行时间6-12分钟


(1)该无人机的质量大约相当于______只鸡蛋的质量,若无人机飞离地面10m高处,其质量为______kg;
(2)在无人机降落过程中,地面相对于无人机随身携带的相机是______(选填“静止”、“上升”或“下降”)的;
(3)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据报道,我国在2014年就研究出新型除雾霾无人机并已经投入使用。无人机向空中喷洒某种固体小颗粒,并迅速______成气体(选填物态变化),从周围空气中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变成小水珠以凝结污染物,令其降落在地面上。
2020-08-15更新 | 172次组卷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2】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水的反常膨胀


水从0℃升高到4℃,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
物体的体积由其内部分子的平均间距决定,对于水来说,由于水中存在大量单个水分子,也存在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的缔合水分子,而水分子缔合后形成的缔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间距变大。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快、缔合作用减弱;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用加强。在水温升高的过程中,一方面,大的缔合水分子逐渐瓦解,变为三分子缔合水分子、双分子缔合水分子或单个水分子。因此,缔合数小的缔合水分子、单个水分子在水中的比例逐渐加大,水分子的密集程度逐渐加大,水的体积也随之减小。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使得分子的平均距离加大,体积增大。水的体积由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水分子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
综合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在水温由0℃升至4℃的过程中,由缔合水分子减弱引起水体积变小的作用,比由分子热运动速度加快引起水体积变大的作用更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即为反常膨胀。   
为什么湖水从表面开始结冰?

冬天气温下降,上层湖水的温度随着降低,而湖底的水温度较高。水温高于4℃时,由于热胀冷缩,湖面温度低的水密度较大,要下沉,湖底温度高的水密度较小,要上升,因而形成对流,使全部湖水不断冷却。
因为水的温度在0~4℃之间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的缘故。所以当气温继续下降,上层湖水的温度降到4℃以下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不再下沉,不能形成对流,湖底水的温度能长时间保持在4℃。
当上层湖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湖面开始结了层薄冰。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会浮在水面上。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比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需要很长的时间温度才能降到0℃并结成厚厚的冰。俗语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
(1)水从1℃升高到3℃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缔合作用______(选填“加强”或“减弱”),使水分子的平均间距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水的体积由水分子的缔合作用和水分子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在水温由4℃升高到10℃的过程中,由______引起的水的体积变化的作用更大;
(3)水从0℃升高到10℃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B.水的质量先变小后变大
C.水的体积先变小后变大                           D.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冰的导热性能很好
B.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C.当整个湖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D.因为水的反膨胀现象,所以水是不能作为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测温液体的
(5)如图,冬天,较深的河面结冰时,水底A处的温度为______D处的温度为______
2022-03-20更新 | 549次组卷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推荐3】物体的质量真的会不变吗?在现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会肯定地认为物体的质量是不会随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物体的质量是常数。但这个认识是对静止的物体的质量而言。如果对运动的物体而言,物体的质量是否还是始终不变呢?根据“相对论”,运动的物体的质量会随它的运动速度而改变。它的理论是:设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为m₀(又称为静质量),当它以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为m(又称为动质量),则动质量与静质量及其速度的关系遵循以下规律

(其中c为光速)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静质量的物体,当它以运动时,其动质量分别为:,由此可知,物体的动质量比静质量大,且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其动质量越大。从m₁值可看出,在低速(相对光速而言)范围内,物体的动质量与静质量相差甚微,其差值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低速范围内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可以认为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但在微观世界里,由于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都很小,而其运动速度又很容易接近光速,这时它们的质量随速度的改变就不可忽视。关于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将来有机会学习“相对论”力学知识时,就会进一步深入理解。请根据刚才的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提出了相对论;
(2)从文章中可看出:我们所学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该质量是指物体的______质量,而______质量会随物体的运动速度而改变;
(3)在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由于v______c(选填“远小于”、“略小于”或“等于”),故可以认为物体的质量不变。
2024-01-09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