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物理综合库 > 声学 > 声现象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产生
题型:科普阅读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2 题号:517339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花落水也有声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真的发生声波,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上述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通过实验作出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他还发现,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科学家们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在一个风雪的夜晚,科学家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_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_______
A.蝙蝠       B.猫       C.狗       D.大象
(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音,站在鲸鱼的角度看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噪声;
(4)科学家们发现,雪花落水也有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乐器

口琴是用嘴吹气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它上面有气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甲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较长、较厚,而C区的较薄、较短。
水瓶琴如图乙所示,在八只相同的玻璃杯中注入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击或对瓶口吹气,可以发现声音的音调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1)在图甲中C区是音区___________(填“高”“中”或“低”),请写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
(2)往中间的一个气孔用力吹气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3)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___________
A.这是声音的回声       B.铜片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
(4)若依次对图乙中玻璃瓶口吹气,可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编号___________玻璃瓶。这时主要是___________振动发声(填“声带”“空气柱”或“玻璃瓶”);
(5)若用竹筷轻轻拍打瓶身时,也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编号为___________的玻璃瓶。
2023-11-04更新 | 87次组卷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与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克·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②_____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
(3)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_____左右,声具有_____
(4)短文B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_____
2016-12-07更新 | 363次组卷
科普阅读题 | 适中 (0.65)
【推荐3】请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共 鸣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发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如图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不再振动发声。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______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______,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填空填完整。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答: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______。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______,就会形成 ______,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2020-12-26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