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分子 > 分子、原子的关系 > 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7104150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践行碳中和理念,某实验中学开展了“我为低碳做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务一: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从碳循环视角看,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过程有______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是______
任务二:探究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
【作出猜想】有同学认为可用水吸收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请解释原因:______
【进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该同学认为自然界中的海水可以吸收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请你评估该观点的问题或风险,并阐述理由:______

   
任务三:寻找捕集、利用二氧化碳的新途径
【搜集资料】①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方法是用甲醇作溶剂吸收;另一种是用活性炭、沸石等对CO2进行吸附性吸收。用氨水(NH3·H2O)作吸收剂时,控制温度在30℃左右,用喷氨技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铵。②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交流讨论】(1)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吸收CO2,则它们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控制在30℃左右,温度不宜太高的原因是______
(2)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任务四:制定低碳行动方案
“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请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做法: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1】小明观看完“天宫第一课”后,对王亚平老师的泡腾片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把一颗维生素C泡腾片药片丢入水中,发现药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他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维C泡腾片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剂型,主要成分有:维C(C4H6O6)、碳酸氢钠(NaHCO3)、柠檬酸(C6H8O7)。维C泡腾片利用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反应做泡腾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状如沸腾,故名泡腾片。
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假设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N2、O2
(1)小明认真思考后认为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N2,因为___________
【进行实验1】
(2)小明将气体通入___________中,观到现象___________,证明该气体是CO2,写出此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探究Ⅱ:温度、泡腾片的形状对产生气体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2】将泡腾片与50mL水混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从0s至60s时增大的压强值。
实验序号泡腾片的数目泡腾片的形状温度/℃60s时增大的压强值/kPa
4每颗切成4等份2510.67
4每颗切成4等份3718.75
4每颗研碎成粉末3723.58
6每颗切成4等份2513.86
6每颗研碎成粉末2520.57
6每颗研碎成粉末3725.46
【解释与结论】
(3)通过对比实验2中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可知泡腾片形状会影响产生气体的速率。
(4)实验③的压强值大于实验⑤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反思拓展】继续查阅资料,得知泡腾片在消毒剂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二氧化氯泡腾片是其中一种消毒泡腾片。
(5)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6)我国研制出制取二氧化氯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请在丙方框虚线框内把微粒示意图补充完整。(表示氯原子,表示钠原子,表示氧原子)
   
2023-01-02更新 | 123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明显变化,询问老师才知道忘记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实验,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烧杯内的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该烧杯内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猜想四:NaCl,NaOH和HCl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你说出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阅资料】NaC1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2)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颜色_______猜想一成立
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有气泡生成猜想二成立
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Cu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产生猜想_______不成立

【评价反思】
(3)老师看了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报告,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准确,请你分析甲同学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_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二成立
【拓展延伸】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测得溶液的 pH 变化如下图1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4)①出图1 可知,该同学实验操作是_______(填序号)。
A.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②图1中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5)图2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未发生变化的微粒有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因此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2024-04-28更新 | 119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进行实验】
实验一:1756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二: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
实验三:同学们利用红磷燃烧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结果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实验分析】
(1)实验一中若放入锡的质量为m克,密闭容器内氧气的质量为n克,则生成的氧化锡的质量可能___________克。
A.等于m+nB.大于m+nC.小于m+n
(2)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微观图示如图,该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名称是___________

(3)若锥形瓶底部不铺细沙,会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4)下列关于上述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三个实验中涉及的反应均属于分解反应
B.三个实验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C.三个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均需稍过量,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拓展迁移】
(5)将蔗糖在氧气中点燃。分别用干冷的玻璃片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置于火上方,观察现象。通过检验燃烧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能证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
2023-04-18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