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分子 > 物质的微粒性 > 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 题号:20817315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猜想】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第二种: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查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
(2)为证明这两种猜测,现设计如表的实验(请完成表格):
实验内容、方法现象结论
用洁净的小烧杯取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不变色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取一张滤纸,滴入酚酞溶液,待晾干后,放在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酚酞不变色氨气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溶液变成_______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结论】
(3)你认为________猜想正确。
【拓展延伸】
(4)有的同学认为在大烧杯旁放一个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的C烧杯实验更严谨。同学们一致同意。C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推荐1】中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碳”的来源、固“碳”的途径,如何低“碳”等展开了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寻找“碳”之源
【知识梳理】小组同学合作梳理“碳”的来源。

【小组计论】
(1)以上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会转化为CO2,其中棉、麻属于_______材料。
任务二:探索固“碳”的途径
【分析讨论】
(2)同学们结合生物学知识,认为绿色植物通过_____吸收二氧化碳,这一方法属于“生态固碳”。
【咨询专家】固“碳”的途径分为生态固碳和技术固碳。技术固碳方法多样,如图所示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也可利用碱液吸收CO2

【交流研讨】
(3)图中捕集CO2的方法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变化是______
【进行实验】
(4)同学们设计如表实验比较不同碱液吸收CO2的效果: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用软塑料瓶收集两瓶二氧化碳,用橡胶塞塞紧瓶口。
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效果更好。
②如图向其中1瓶中注射100mL饱和石灰水,振荡。软塑料瓶先变硬后变瘪,石灰水变浑浊
③向另瓶中注射100mL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_______

【反思评价】
(5)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写一个)。
(6)步骤②中刚开始塑料瓶变硬的原因是_______
任务三:制定低碳行动方案
(7)通过该项目的探究,小组同学对如何低“碳”有了新的认识,并制作了低碳行动方案,请补充完整。
低碳行动方案具体措施(任写一条)
减少CO2排放______
促进CO2吸收______
2024-03-28更新 | 94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1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说明了氨水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分析讨论】改进后图2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1和图2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下列装置:
   
①按照图3和图4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
②对比图3和图4所示的装置中的现象,说明了______
③已知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且氯化氢分子的质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5,将装置平放在桌面上,同时用注射器分别向棉纱布上注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过一会后,观察到产生的白烟(氯化铵)并不是在U形管的中间位置,而在如图5所示位置。该现象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关系为______
2022-11-06更新 | 67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加热碳酸氢铵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引起了同学们对氨气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一)探究性质与变化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1)实验一中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二中先滴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滴入浓盐酸。滴入浓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①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②_____(写一点)。
【实验结论】
(3)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_____。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写一点)。
【反思与评价】
(4)实验二避免了实验一的不足,改进后的优点有_____(写一点)。
(二)验证氨气中氮、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查阅资料】
(5)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2NH3+3CuO3X+N2+3H2O,X的化学式是_____
【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假定氮气被完全吸收)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充分反应后,测得A、B、C三个装置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装置ABC
数据减少了4.8g增加了6.0g增加了2.8g

(6)甲同学利用A、B、C三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乙同学利用B、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出的氮、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与理论值明显不符,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
(7)若用A、C两组装置所提供的数据计算,与理论值是否相符?写出简单的计算过程证明你的结论_____
2022-10-12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