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生物综合库 > 走进生命世界 >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9 题号:10279404
糖尿病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患者的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FPG)、饭后2h血糖(2hPG)等数值出现异常升高,临床表现为尿频、口干、蛋白尿、血压高等症状,肾功能会受到损伤,其病因是患者体内胰岛素数分泌不足。治疗糖尿病的常规方法是注射胰岛素。
(1)我们常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胰岛素具有_____血糖浓度的作用,它是由_____(结构)中的胰岛细胞所分泌。
(2)为了研究黄芪消渴汤治疗该病的效果,医生将56例患该病的志愿者(对治疗方法享有知情权,并积极配合治疗),依据治疗方法分成甲、乙两组,每组患者28人,两组的基础性资料(体检指标、年龄、性别等)基本相同,不具显著性差异。甲组以常规方法治疗,乙组则施以黄芪消渴汤进行治疗,每周进行指标测量,治疗3周后指标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数据为平均值)。

组别

例数

FPG(mmol/L)

2hPG(mmol/L)

尿蛋白定量(g/24h)

28

9.97

8.91

121.56

28

8.61

7.92

92.26


请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治疗研究中实验组是_____,对照组是_____,自变量是_____
②治疗研究前,保障甲、乙两组的基础性资料(体检指标、年龄、性别等)基本相同,不具显著性差异,原因是_____
③两组数据比较,乙组的_____等数值显著低于甲组,说明:__________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有着复杂而有趣的相互关系,它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之一就是“化学信号”。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土沉香种子传播的途径和机制。
(1)土沉香果实成熟后,在高温、干燥的晴天,果皮纵向开裂,露出两粒种子及附属油脂体,继续悬挂在树冠上。研究人员发现,胡蜂能够帮助土沉香传播种子,过程如图1。

①土沉香种子由____________(填“胚珠”或“子房”)发育而来。种子暴露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其含水量会迅速____________,导致种子活性降低。
②据图1可知,胡蜂可带走油脂体和种子,取食大部分油脂体后,将剩余部分和种子丢弃。可见,胡蜂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起到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作用。观察发现,被丢弃在树荫下的种子萌发率远高于无树荫环境,说明适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猜测土沉香开裂果实的某个部位释放了能够吸引胡蜂的气味,随后开展的实验及结果如图2。

①实验中A组和C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综合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开裂果实中____________释放的气味能够吸引胡蜂,依据是____________
③为保证上述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前还应该测试____________(填字母)对胡蜂具有吸引作用。
a.土沉香开裂果实散发的气味             b.其它植物果实散发的气味             c.人工合成的气味
(3)研究发现,土沉香遭受黄野螟等害虫取食叶片后,叶片会释放一些挥发物质,作为快速吸引胡蜂等害虫天敌的“求救信号”。请结合上述信息,在下图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完善土沉香用“化学语言”帮助种子传播的机制模型。
2022-12-31更新 | 35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鸟类学家廷伯根对黑头鸥习性的早期观察中,发现一个现象:雏鸥孵出不久,双亲便把蛋壳残片用喙捡起,飞到远离鸟巢的地方将其扔掉。针对该现象,廷伯根提出问题:黑头鸥为什么要将蛋壳残片抛离?
(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_____(至少写出两种)。
(2)廷伯根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1:把很多黑头鸥的蛋分散放在养鸥场外的沙滩上,其中有些蛋保持自然色(即蛋壳外表面的杂色),其他蛋都被涂上醒目的白色(即蛋壳内表面的颜色);从隐蔽处观察数日,记录乌鸦和银鸥对2种蛋的捕食率。结果:69枚白色蛋被取食43枚,而同样数里的杂色蛋只被取食了13枚。
实验2: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蛋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蛋不同距离的地方(分别是15m、100m和200m),观察捕食者反应。预测实验2较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
(3)实验1和2的变量分别是_____;黑头鸥繁殖期“抛壳”行为的原因,根据实验1和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动物的_____行为。产有硬壳的卵是鸟类的重要特征。卵壳对于卵的作用是_____(至少写出两点)。动物的行为以及结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_____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019-07-03更新 | 31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 10m、500m 和 1000m 的同一山体的山坡上。在秋季开花期(相同生长发育阶段),测量三个海拔处的野菊株高,发现同一 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何海拔越 高野菊的株高会越矮?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海拔)导致的这一结果?科研人员做了如 下实验。
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 500 米和 1000 米的野菊带幼芽的地下茎同时移栽在海拔10m处。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在开花期分别测量移栽到10m 处的野菊的株高,以及生长在原海拔 高度的野菊的株高并记录数据。
请回答与此实验有关的问题:
(1)实验中移栽野菊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从海拔 500m 和 1000m 处移栽到海拔 10m 处的野菊是_________组:对照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栽的野菊应是多株,从实验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测量野菊株高时,为使获得的数据有代表性,取样时要做到_________;处理 数据时,要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计算取________
(5)如果实验结果是:移栽到 10m 处的野菊株高则说明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实验结果是:移栽到10m 处的野菊株高与10m处 的野菊株高一样高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是:移栽到 10m 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2018-05-17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