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和生物圈 > 了解生物圈 >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
题型:资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13755349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魅力中国的必由之路,减少环境污染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自2012年9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随着大雾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入肺颗粒物,其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
(1)从上述材料看出,“雾霾”对人体的__系统影响较严重,因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__,从而“雾霾”中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可通过生物富集现象,仍可进入人体,危害人类。
(2)当“雾霾”来袭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在室内要关好门窗B.外出时戴上防护口罩
C.应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D.老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
(3)请你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一条治理“雾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__
(4)请你从生物学角度设计一条环保宣传标语:__

相似题推荐

资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请阅读下面两则资料,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许多江河入海口,产生了许多湿地的特征是:植物类群丰富,不仅是鱼、虾、贝类的栖息地,更是鸟类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南方湿地栖息,其中包括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东方白鹳、卷羽鹈鹕等珍稀濒危物种。
资料二:麻雀是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麻雀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集结成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布满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觅食。。
(1)资料中所提到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_______和贝类。
(2)贝类身体柔软,其贝壳是由_________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中华凤头燕鸥等鸟类飞临此地栖息,靠的是发达的______牵动双翼完成的。
(4)“虾→鱼→鸟”作为一条食物链,漏写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者。如果江河入海口湿地受到污染,则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5)麻雀呼吸方式非常特殊,用_______呼吸,与其相通的______可辅助呼吸。
(6)麻雀的粪便难以在体内储存,与其消化系统中的哪一结构,什么特点有关?_______________
(7)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从获得途径上看,麻雀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行为。
(8)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一度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结果消灭麻雀后谷物产量不升反降。由此可见动物在维持_________中起重要作用。
2021-11-28更新 | 139次组卷
资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的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
2015年6月,安徽巢湖湖面出现大片蓝藻集聚现象。随着气温升高,蓝藻大量繁殖,湖水如绿油漆一般,并伴随着阵阵腥臭,鱼虾大量死亡。
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怀远镇河段水质出现异常,锅含量超标约80倍,这是不法矿主非法向龙江河排污造成的。
(1)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________、生活污水和农田使用农、化肥造成的污染。
(2)蓝藻暴发,鱼虾大量死亡,大量的动植物尸体会造成________的大量繁殖,从而发出阵阵腥臭。
(3)如龙江河中生活有衣藻、草鱼、蛳螺、乌鱼这四种水生动植物,体内积累的镉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4)水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威胁极大。排入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镉、汞等)接触人体,会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诱发癌症等。同时有毒物质还会通过的________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5)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牧造成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下列对禽畜粪便的处理方法最环保的是________
A.高温堆肥             B.建沼气池             C.直接用作农家肥             D.建污水处理厂
2019-09-03更新 | 143次组卷
资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位于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东北部50公里。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
2018年4月3日,47头麋鹿被野外放生至江西省鄱阳湖区域。这是鄱阳湖第一次野外放生麋鹿,意味着鄱阳湖地区消失已久的麋鹿重新出现。本次野外放生前,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开展了为期5年的麋鹿栖息地适宜性实验,并对野外放生区域进行了科学考察,确认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麋鹿种群繁衍生息。
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布了2017年长江流域江豚科考数据,鄱阳湖监测到的江豚,由2016年的539头骤增至1042头。鄱阳湖已成为“水中大熊猫”——江豚的天堂。这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1)鄱阳湖属于典型的______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被誉为“______”。
(2)一个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命能量源泉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
(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麋鹿、江豚充当______的角色。
(4)若工业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铅、铝、汞等重金属)进入鄱阳湖,则会破坏该地生态平衡,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请你就如何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
2022-04-09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