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生物综合库 > 生物和生物圈 > 了解生物圈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题型:资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 题号:22012315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近13万亩面积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为96.5%,园内各类树木花卉170余种,拥有广阔的自然森林景观。
(1)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固定了水土,减少山体滑坡的出现,这些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______。深秋时节天气变转凉,蝶山上黄栌、元宝枫、地锦的树叶一片火红,造成这种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
(2)公园中所有生物和______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园中鸟类资源丰富,红嘴蓝鹊、灰喜鹊等鸟类捕食松毛虫、松梢螟等害虫,降低松、柏爆发虫害的风险。其中松、松毛虫、灰喜鹊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表示为“松→松毛虫→灰喜鹊”。请根据以上内容,用文字和“→”仿写出一条包含红嘴蓝鹊的捕食关系:______
(3)夏季雨后松林下经常会长有许多野生蘑菇,野生蘑菇在分类上属于______(选填“细菌”或“真菌”)。野生菌种类繁多,有些可以食用,有些含有剧毒物质。

相似题推荐

资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小强的妈妈上午从市场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强看到后,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一起去探究。
(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为甲组10粒黄豆芽提供遮光、适宜温度和湿度,为乙组10粒黄豆芽提供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一周后观察幼苗颜色。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_
2021-10-28更新 | 38次组卷
资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
(1)是什么控制了螳螂昼伏夜出的这种行为?______
(2)本实验说明,螳螂昼伏夜出的行为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影响?______
(3)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______
2019-12-19更新 | 33次组卷
资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资料分析,如下表为森林、草原、海洋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分布特点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

整个海洋

沼泽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及低于6米的浅海水域

(1)森林生态系统降雨量比草原生态系统______,这一事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草原上的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森林中的动物具有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特性,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
(2)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2023-10-28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