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生物综合库 > 走进生命世界 >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22596605
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威胁儿童的铅污染主要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铅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将28只大小、生理状况一致的家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用含不同浓度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按照同一方式(每组每3天1次、剂量为10mg/kg)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0天对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5%葡萄糖溶液所含醋酸铅的浓度

血红蛋白含量(g/L)

初始测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60

60

60

60

B

1.83%

60

53

49

38

C

2.56%

60

52

45

32

D

3.66%

60

51

40

28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设置A组的目的是_____
(2)①所含的醋酸铅的浓度为_____
(3)实验中28只家兔的大小、生理状况要保持一致,是为了_____
(4)实验时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5)由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家兔血液中的醋酸铅浓度越_____,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6)血红蛋白是_____细胞中的一种成分。若人体发生慢性铅中毒,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能会患有的疾病是_____

相似题推荐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某同学为了研究淀粉的消化,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下表所示实验方案:
编号馒头加入的物质温度环境现象
1碎屑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37℃,10分钟
2碎屑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37℃,10分钟
3小块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37℃,10分钟
4碎屑0℃,10分钟


(1)分析上表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预测实验现象,不会变蓝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______(填“X”、“Y”或“W”)曲线能说明馒头在消化道中发生的变化。
(3)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它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则4号试管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5-13更新 | 83次组卷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得到如下实验现象:
组别腐生细菌温度/℃实验现象
25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
25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
35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

(1)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 
(2)实验时,甲、乙、丙三组所取的落叶应满足的条件是 。 
(3)从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
2018-09-20更新 | 49次组卷
实验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生物小组同学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原理,开展了“叶片作画”实践活动。操作如下,如图所示:

a.选择彩色照片,制作为黑白照片,再处理为反相照片。打印在透明贴纸上,贴到大野芋叶面上。
b.自然光照 3 天后,除去贴纸,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盘中,向叶片滴加碘液(淡棕色)。
d.5 分钟后用清水漂洗,观察颜色变化。
请回答问题:
(1)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_____________的强弱。
(2)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__________(填“叶绿体”或“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___________色。
(4)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________色。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像,这是因为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黑色深透光少,产生的___________少,染色后蓝色________(填“深”或“浅”)。
2021-01-19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