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地理综合库 > 世界地理 > 居民与聚落 >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聚落与环境 > 聚落及其分类、差异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4 引用次数:199 题号:17693184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图为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可以说明(     
①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②动植物丰富利于早期聚落形成
③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文中描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A.乡村,以平原为主B.城市,交通发达
C.乡村,以农业为主D.城市,房屋整齐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题组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摩洛哥“Beidane"帐篷,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制而成,白天的热量可以散发出去,同时将恶劣的沙漠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当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雨。图为摩洛哥“Beidane"帐篷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Beidane”帐篷较为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类型是(     
A.城市聚落种植业B.乡村聚落种植业
C.城市聚落畜牧业D.乡村聚落畜牧业
2.“Beidane”帐篷顶部有一定的缓坡度,其目的是(     
A.利于排水B.利于对抗强风及沙尘暴
C.利于散热D.利于防水
2023-06-20更新 | 194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较难 (0.4)

【推荐2】“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是便于搭盖的“斜仁柱”。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天然树权,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斜仁柱”的覆盖物,春至夏初覆盖桦皮,夏季覆盖芦苇帘子,冬季覆盖兽皮。左图示意东北地区赫哲族、回族、鄂伦春族和蒙古族的主要分布区域,右图是“斜仁柱”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鄂伦春族对应左图中的(     
A.①少数民族B.②少数民族C.③少数民族D.④少数民族
2.“斜仁柱”的顶端冬夏都不遮盖,主要是为了(     
A.通风采光B.增强美观C.观测天象D.预防积水
3.根据材料推断鄂伦春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     
A.捕鱼B.农耕C.游牧D.狩猎
2022-10-13更新 | 364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较难 (0.4)

【推荐3】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回答下列小题。



1.甲地建筑物特点和密度,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A.多平顶房,以大型聚落为主B.多平顶房,聚落密度小
C.多斜顶房,以中小型聚落为主D.多斜顶房,聚落密度大
2.关于甲乙丙三地农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地农业规模差异的原因是降水量差异
B.甲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热条件不足
C.丙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引黄河水灌溉方便
D.甲乙丙三地的共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
2022-10-05更新 | 3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