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地理综合库 > 地球和地图 >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的特征 >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征
题型:解答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5 题号:9393403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尼罗河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世界古老农业文明的发祥地,都创造了璀璨的历法。图1为埃及简图,图2是尼罗河与黄河下游地区气候资料图,图3为尼罗河上游两大支流径流量(径流量越大,河水量越大)统计图,图4尼罗河上游所在地区简图。




(1)埃及       
A.地处北半球            B.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     C.领土大部在非洲          D.隔着红海与欧洲遥望
(2)椰枣是一种       (喜凉/喜热),       (耐旱/耐湿)的农作物。
(3)尼罗河是世界著名大河,喀土穆是其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请依据资料信息,在下面框图序号处填写适当内容。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4)结合材料和前面地理图像将下面的内容进行连线。

材料: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的滋育下,代代繁衍。每当尼罗河水位上升淹没整个河谷时,他们就迁移到高地上;当河水逐渐消退,土地再次露出水面时,他们开始耕地、撒籽;随后几个月,古埃及人便开始了繁忙的田间护理、浇灌农作物;尼罗河的水位降到一年中的最低点时,庄稼成熟,开始收割,之后尼罗河水位再次上升淹没谷地。古埃及人在这种有规律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季节概念:四个月为洪水泛滥季,四个月为作物播种、成长季四个月为收获、低水季。


月份                                     季节
A.2月—6月                         d播种、成长季
B.6月—9月                           e收获、低水季
C.10月一次年1月                 f洪水泛滥季
(5)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5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我国古代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一年四季的起点。读图完成选择题。(单选)

①图中信息说明       
A.赤道与北回归线相交                            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保持不变
C.每个节气之间相隔20天                           D.地球是个球体
②关于地球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B.自转和公转周期一致
C.自转和公转的中心是地轴                           D.地轴的倾斜方向在变动
③在北京地区,每年夏至日的天气预报中都不会出现的天气符号是       
A.    B.    C.    D.
(6)请从气候角度对下面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任选其一)
①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农业实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耘的意思是除草,指对农作物进行生长期管理)的生产方式。
②古埃及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

相似题推荐

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1】下面是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周期为______,地球自转时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顺或逆)时针;自转的周期是______
(2)左图所示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叫_______线,此时太阳直射______线,是北半球的______(节气),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出现_______现象(极昼/极夜),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_____处。
(3)当地球运行至右图中乙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节气名称),日期为________ 前后,全球昼长______夜长(等于/大于/小于)。
(4)地球的公转让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们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当我国处于夏季时,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同学将迎来________假(寒/暑)。
2020-10-29更新 | 46次组卷
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2】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N 附近的弧线上补绘箭头,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_______经线(填经线的度数)。
(3)图示的当天,A、B两点中,______点将首先迎来黎明;C、D两点中,______点将首先进入黑夜。
(4)图示的当天,B、E两点中,首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点,这两点见到日出的时间相差______ 小时。
2016-11-18更新 | 982次组卷
解答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抚顺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地理老师组织了测量日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请结合地理学习小组实践过程和你的学习经历,完成下列各题。

活动材料:2米长的竹竿1根、量尺1个、绘图工具1套。

活动一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日出后、9时、12时、15时、日落前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

(1)通过活动,同学们发现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此现象与地球的____(运动)有关。

活动二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记录正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A、B图。

(2)图一中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____(节气)日前后。
(3)当地影子长度如图一中B图所示时,地球公转位置对应图二中甲乙丙丁的____处。此时我市河流进入____(枯水期/丰水期)

活动三冬至日这一天,我市的小明邀请家住杭州的表弟一起测量相同长度的竹竿的正午影子长度,绘制出图三和图四。

   

(4)通过测量绘制,发现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由此推理,为了更好地采光,与杭州相比,我市的楼间距应该更____(大、小)一些。
2023-06-17更新 | 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