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地层与演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2 道试题

1 .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2.若在甲、乙两处分别浅层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容易找到煤层B.甲、乙都找到煤层C.甲、乙都找不到煤层D.乙处容易找到煤层

2 .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地层中的化石一般能说明该地层的形成年龄,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叶虫化石(     
A.比甲岩层早B.比丁岩层早
C.一定是古生代末期形成的D.因为三叶虫不适应环境才形成的
2.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环境可能是(     
A.陆地各种地形环境B.冰冷的海洋环境C.湖泊沉积环境D.温暖的海洋环境

3 . 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最新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恐龙B.爬行类C.被子植物D.三叶虫
2.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2023-01-18更新 | 43次组卷 | 18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变化解读及考法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历史

4 . 2018年2月2日,中外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的小鸟,并取名为“煎饼鸟”。据考证,该鸟类与恐龙一起灭绝。图为“煎饼鸟”标本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煎饼鸟”生存在(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2.“煎饼鸟”生存时代(     
A.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小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C.联合古陆已经形成D.铁、镍等金属矿产形成

5 . 针叶树被植物学家称之为“孑遗植物”,现存的针叶树有8科,包含70属。它大约3亿年前开始,直至5000万年前进入鼎盛时期,最后进入第三纪时期存活下来。从挖掘出来的植物化石还发现,远古时代的南极洲也有过针叶树的足迹。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例如最大的巨型美洲杉大约有3000多岁。它十分喜光,在野外土质贫瘠、渗水性差,或者气候和土质都不稳定的地方,针叶树都可以生存,在气候稳定,适合生长的环境里,却有被被子植物取代的趋势。在当代北半球,针叶树的多样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北美加利福利亚地区、墨西哥以及中国东部的大片区域,环拥四川和云南,并延伸至东边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和中国台湾。根据以上素材回答下面小题。

1.针叶树做为“孑遗植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和海百合三叶虫繁盛时期同期B.见过梁龙、禽龙
C.灵长类动物才诞生D.与生命大爆发时期同期
2.针叶树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区表现为(     
A.气候温暖湿润,水分充足B.土壤肥沃,利于生长农作物
C.光照时长长,气候多样D.被子植物稀少,草原广袤
3.分析“生长在北方高大的针叶树树形多为高大塔形”“低纬针叶树不高且顶部扁平”这两种现象的成因(     
A.高纬太阳高度角低B.高纬积雪多,利于积雪C.低纬太阳辐射总量大D.低纬降水多风速小

6 . 2019年12月在美国纽约州一采石场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最古老的森林化石,距今3.85亿年,将全球最古老森林化石的纪录往前再推进了200万—300万年。下图为“地球演化历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森林繁茂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B.新生代C.中生代D.元古代
2.关于该森林繁茂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形成于这一时期B.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C.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D.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2023-01-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7 . 结合下图所示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③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
(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是____
(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③代表的不连续面是____;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写出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____
(4)若模式图示意不同年代地层,①②间的地层为新生代,②③间的地层为中生代,③④间的地层为古生代,则三叶虫化石最有可能在数字____间的地层。
(5)若模式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分为三层(①②间、②③间、③④间),则臭氧主要在____,电离层主要在____。(①②间、②③间、③④间)

8 . 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目前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重要证据是位于墨西哥的奇科苏户布陨石坑。该陨石坑直径约180千米,深9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煤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下形成的。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是(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
2.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A.撞击强烈,冲击波毁坏地表
B.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强
C.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频繁
D.尘埃剧增,光合作用受阻
2023-01-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3)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海洋/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海洋/陆地),此时的植被主要为____
(4)根据实地考察,他们得到考察结论:地理环境经历了由____(海洋/陆地)环境向____(海洋/陆地)环境的演变,这是因为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2023-01-03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时期出现的温暖期,导致北极冰盖消失,亚热带范围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这一时期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海岸线大幅度变长B.生物物种锐减
C.天山积雪冰川增多D.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
2023-01-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