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热力环流的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2 道试题
2024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1 . 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甲地的位置及其某年10月17日0时—18日1时海陆风日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段甲地海风的风向主要是(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东北风
2.图示时段甲地由陆风转变为海风的时间大约是(     
A.16日23时—17日1时B.17日3时-17日5时
C.17日9时—17日11时D.17日23时—18日1时
2024-03-11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浙江专用)

2 . 山西陶寺古观象台(35.8°N111.5°E)由13根呈圆弧状排列的夯土柱组成(如图左图),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以确定节气。考古队绘制了观测模型示意图,从东2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从东12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春分当天能看到日出光线的北京时间是(     
A.6:00B.5:18C.6:34D.5:42
2.日出方位从东12缝到东11缝期间,海口(20°N)(     
A.日出时刻逐渐推迟B.昼夜长短差值变大C.正午太阳高度减小D.日落方位更偏北
3.从地球运动规律角度,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的气温最低出现在冬至日前后,但多年实地监测,该地最低气温出现在冬至日后的20天之后,其原因是(     
A.下垫面的滞后效应B.海洋的调节作用C.大气的保温效应D.寒冷冬季风影响
2024-03-11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地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七省高考专用)

3 . 读如图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郊区相比,城区气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B.距海较远,升温速度快
C.农田广布,地面辐射强D.人口密集,释放热量多
2.城市热岛效应驱动的热力环流(     
A.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向城区B.城区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
C.白天和夜晚环流方向相反D.冬季和夏季环流强度相同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郊区发展工业B.提高城区建筑密度
C.扩大城市用地面积D.增加城区绿地面积
2024-03-10更新 | 59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地理精英模拟卷【黑吉辽版】

4 .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年均雷暴天数分别可能为(     
A.45天、45天B.45天、55天C.55天、45天D.55天、55天
2.丙地年均雷暴天数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汽含量B.盛行风向C.地形地势D.沿岸寒流
3.驱动丁地雷暴频繁发生的局地环流为(     
A.海陆风B.山谷风C.季风D.飓风
2024-03-09更新 | 543次组卷 | 9卷引用:地理(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5 . 横断山区某风速观测实验区东西跨度80千米的范围内,包含四座山峰和四个山谷。观测站位于其中最低的一座山峰上,该山峰与实验区范围内东、西两侧最高山峰的高差均在1000米以上,由此造成了中、小尺度的局地热力环流和大尺度的天气背景风场(受局部地形影响小)共存的局面。图为该观测实验区冬季某时刻大气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时刻最可能是当地时间(     
A.1:00B.7:00C.13:00D.19:00
2.同一季节,实验区山风盛行时,观测站附近气流最接近(     
A.B.C.D.
3.各山峰中,观测站所在山峰受日落影响降温最早,其原因和影响是(     
A.海拔低于西侧山峰,小尺度山风早于中尺度山风
B.海拔低于西侧山峰,小尺度山风晚于中尺度山风
C.海拔低于东侧山峰,小尺度谷风早于中尺度谷风
D.海拔低于东侧山峰,小尺度谷风晚于中尺度谷风
2024-03-09更新 | 43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11-13题原题及变式题

6 . 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是在静稳大气环境下,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对人体有危害。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图示意某次冷锋锋线过境前后该市城郊M气象站测得的臭氧体积分数、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M气象站可能位于该市(     
A.东郊B.西郊C.南郊D.北郊
2.此次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出现在(     
A.22日13—14时B.22日16—17时C.22日21—22时D.23日0—1时
3.图3中13—16时臭氧体积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上升对流增强B.风向变化幅度减小C.太阳辐射增强D.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2024-03-08更新 | 471次组卷 | 7卷引用:地理(福建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7 .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中央气象台定义的短时强降水是指小时雨量≥20毫米,而暴雨的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50毫米以上。相比之下,短时强降水的“爆发力”更强。下图为1991—2009年4—9月全国短时强降水一日内的变化统计图(台湾资料暂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一天当中,短时强降水最活跃的时段是午后16—17时,主要原因是午后(     
A.气温迅速上升,达一天中最高值
B.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水汽容易达到过饱和
C.地面气温开始上升,大气的上升运动更强烈
D.近地面大气受热不均,可能激发出一些热对流
2.图中显示,午夜会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小峰值,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B.绿洲C.地形D.锋面
3.根据形成原理推测,夏季午后发生短时强降水频率最高的省区是(     
A.云南B.江西C.陕西D.四川
2024-03-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豫南九校2022年高三上学期教学指导卷一地理试题

8 .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热岛效应强度越强。读北京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逐时热岛效应强度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一年中,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春季日落前后B.夏季日出前后C.秋季正午时刻D.冬季午夜时分
2.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白天郊区太阳辐射强B.夜晚郊区地面长波辐射强
C.白天城市人工热源多D.夜晚城市大气保温作用强
3.北京热岛效应持续增强会使得城区(     
A.雨水下渗增加B.城市内涝加剧C.夏季高温天气减少D.植被覆盖率增加
2024-03-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考评二地理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9 . 蜃景俗称“海市蜃楼”,是指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在半空或地面“出现”的奇异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大于上层空气时,形成高于实际物体的虚像,称为上蜃,反之则在地面形成倒影,称为下蜃。图1示意某时刻沙漠中蜃景的形成原理,图2为某游客在海边拍摄的“雾伴蜃”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1所示蜃景最可能出现在(     
A.6:00—7:00B.10:00—11:00
C.13:00—14:00D.17:00—18:00
2.“雾伴蜃”发生时,此海域(     
A.海水蒸发强烈B.海上风力较大
C.空气对流旺盛D.大气较为稳定
2024-03-05更新 | 336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 大气运动-【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地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10 .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探究广西北海市城市化发展对海陆风的影响,某研究团队首先通过科学分析2006年北海市城乡下垫面差异,设定该时期各类参数数值(下表)。由于2006年后北海市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不考虑城市环保要求的变化),研究团队通过改变表中城市各类参数的数值来模拟城市化提升对海陆风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化提升,海风增强,但陆风减弱。

北海市8月初日出约为615(北京时间),2006818时—28时北海市观测到明显的海陆风,并在123时~27时主城区近地面出现了逆温现象,下图为其逆温的发展过程。

主要参数下垫面类型
城市乡村
反照率/%1518
土壤水汽/%1050
粗糙度长度/cm8010
地表热容量/(J/m3K)18.9×10525.0×105

说明:地表越平坦,地表粗糙度长度越小

(1)为模拟2006年后北海市的城市化提升,指出表中城市下垫面各类参数的变化。
(2)分析北海市城市化提升对陆风风速的影响。
(3)根据气温特点推测图中X的数值,并在图虚线框中绘制8月2日1时的气温垂直变化曲线。
2024-03-05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 大气运动-【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地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