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 道试题

1 . 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下面左图为天山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图,右图示意1959—2010年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分布及面积变化。研究表明,1959—2010年,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阿克苏河流域纬度相对较低,但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


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天山冰川的分布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冰川的面积大小与海拔成正相关B.海拔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迅速减少
C.冰川面积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后减D.冰川面积西部多东部少
2.关于天山冰川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冰川面积变化东大西小B.冰川面积的变化幅度东大西小
C.1959年以来天山雪线不断降低D.1959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内降水增加
3.冰川的缩减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近期持续大面积的冰川缩减会导致当地
A.河流径流减少造成断流B.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
C.气温升高造成温室效应D.植被大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2 .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B.观赏需求C.采光风向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B.春季下午C.秋季上午D.秋季下午
3 .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A.人口减少B.气候变化C.人工造林D.退耕还湖
2.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C.差异性D.整体性
4 . 下图中岛屿上鸟类众多;岛农长期种植甘蔗,蔗糖生产是该岛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该岛蔗糖单产下降,总产量也下降,蔗农收入减少。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与该岛屿最接近的大陆为(  )
A.欧亚大陆B.澳大利亚大陆C.南极大陆D.美洲大陆
2.众多鸟类栖息在该岛东南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光照B.热量C.降水D.洋流

5 .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指数值中的每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华北地区寒潮多发
B.东北地区河流春汛提前
C.天山雪线偏高
D.南方地区羽绒服滞销
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偏短的年份是(  )
A.1880年B.1920年
C.1980年D.2000年
6 . 红腹滨鹬有迁徙习性,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下图示意红腹滨鹬迁徙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几年来,经停乙地的红腹滨鹬数量锐减,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推测其原因主要是
A.空气质量下降B.全球气候变暖
C.人工捕杀增多D.滩涂湿地锐减
2.红腹滨鹬越冬期间,与丙地相比,甲地
A.昼夜温差较大B.平均气温较高
C.平均风速更大D.太阳辐射更强
7 .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其含量与土壤肥力正相关)、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农业活动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单选题-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8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层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
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9 .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A.沙漠广布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D.河湖众多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D.防御冬季的风沙
3.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A.11~12月B.7~8月
C.4~5月D.1~2月
2017-11-18更新 | 1983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地理试题
10 . 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该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各环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
C.开放性D.生产功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