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2013·北京海淀·一模

1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状况,甲、乙两地水平直线距离约为220千米。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气候的最大差别表现为(       )
A.气候类型B.气温年较差C.盛行风向D.年降水量
2.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纬度B.山地坡向C.大气环流D.海拔
3.图中所示山地为(       )
A.横断山脉B.昆仑山脉C.天山山脉D.大兴安岭
2 . 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下图为非洲肯尼亚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最大差值处的海拔约为
A.1500mB.2200mC.2700mD.5000m
2.肯尼亚山
A.①地自然带分布属于地带性规律B.②地植被为山地雨林
C.③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最大D.④地处板块消亡边界
3 .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脉可能为
A.太行山脉B.长白山山脉C.天山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2.图中①、②代表的自然带分别是
A.针叶林带和苔原带B.苔原带和积雪冰川带
C.落叶林带和苔原带D.针叶林带和荒漠带
3.导致自然带垂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2018-01-2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4 .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淋溶灰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一般大于650 mm),土壤的脱钙作用明显,钙质含量较低。下图示意祁连山某山峰南北两坡土壤垂直带谱分布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山峰的林带主要分布在(  )
A.2000~2600 m的南坡
B.2200~2600 m的北坡
C.2600~3000 m的北坡
D.2600~3000 m的南坡
2.导致两坡带谱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3.该山峰3000米以上两坡带谱差异较小的原因是(  )
①上半部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影响弱 ②两坡面积较小,植被多样性减少 ③两坡距离近,水热交换作用增强 ④上半部空气稀薄,两坡光照充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5 . 垫状点地梅(左图)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表面温度)在15℃~18℃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右图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B.高山灌木林
C.高山草甸D.常绿阔叶林
2.在海拔4900m盖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气温适宜,降水较多B.地势平坦,坡度较小
C.晴天较多,热量充足D.土壤肥沃,沙尘较少

6 . 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A.山地针阔混交林带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苔原带D.高山冰雪带
2.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
A.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
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
7 .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南坡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体坡度D.山脉走向
2.影响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水热组合
C.太阳辐射D.年降水量
3.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洋流
C.大气环流D.地形
4.图中甲所示的自然带,与下面的气温降水示意图(上图)和景观示意图(下图)对应正确的是
A.a(4)B.b(3)C.c(2)D.d(1)
5.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北坡高于南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受信风带影响,南坡降水多B.北坡纬度低,热量较多
C.南坡地势陡峭,降雪积存少D.北坡为阴坡,热量较多
2018-01-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8 . “五色山”是对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景观颜色的一种形象称呼。下图是某一山体景观颜色的变化。观赏“五色山”的时间及“五色山”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春季 华北地区B.夏季 西北地区
C.秋季 西南地区D.冬季 东北地区
9 . 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庐山及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          非常相似。试说出原因。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我国东部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4)同学们在攀登B山中,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___、山地针阔混交林、___________、高山草甸。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请你解释其原因。
(5)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0 . 如图为“各地赏枫最佳时间”和“10月下旬统计的通过网络关注赏枫景区指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各地开始赏枫时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④、⑤三地渐晚,地形
B.④地早于⑥地,海陆位置
C.②、③、④三地渐晚,地势
D.南方各地晚于北方,纬度位置
2.北京香山网络关注指数高于其他景区,主要因为
A.市场距离近B.近经济发达区C.知名度最高D.树种最丰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