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温带草原带,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与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A.寒温带荒漠带;寒温带森林—草原带;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
B.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寒温带荒漠带;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
C.寒温带荒漠带;寒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热带常绿季雨林带
D.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寒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热带常绿季雨林带
2.与现今相比,末次冰盛期东部季风区同一自然带位置(     
A.偏东、偏南B.偏东、偏北
C.偏西、偏南D.偏西、偏北
3.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因素有(     
①冰川覆盖面积大,下垫面增温慢②亚洲低压势力较强③海岸线偏东,距离海洋较远④夏季风势力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11-18更新 | 320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0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对气候有强烈的依赖性,气温、降水、日照、冻土和植被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其生存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该区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日照较为充足,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雨季是冬虫夏草生长发育的主要季节。图1、图2分别示意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内各气象站点1981~2015年期间雨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



(1)说明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判断依据。
(2)分析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对产区位置和面积产生的影响。
2021-10-20更新 | 3575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24 全球气候变化-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精练

3 . 冻土是指温度在0℃及其以下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化明显。研究发现,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对黑龙江省湿地面积有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61-2016年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1月B.1月—2月C.2月—3月D.3月—4月
2.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变化反映出该省(     
A.冻土初日提前B.冻土终日提前C.冻土期延长D.冻土面积增加
3.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变化导致黑龙江省湿地萎缩,主要是因为(     
A.降水减少B.蒸发增加C.下渗增加D.融雪减少

4 . 地表湿润指数是衡量区域气候特征的指标,一般用年降水量与年可能蒸发量的比值表示。下图是某研究小组绘制的我国华北地区1960~2017年湿润指数空间变化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华北地区的湿润指数,该地区近60年的(     
A.降水增加B.光照增强C.湿度降低D.气温降低
2.长此以往,华北平原可能会出现(     
①极端天气多发②空气质量恶化③水土流失减轻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1-08-30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解密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5 . 体感温度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下图是我国某省会城市某两年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第1年中的冬季相比,第2年中的冬季体感温度表现得更加(     
A.冷湿B.温湿C.冷干D.暖干
2.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该地适合发展(     
A.避暑旅游业B.避寒旅游业C.冰雪旅游业D.冬季蔬菜产业
2021-07-12更新 | 103次组卷 | 9卷引用:解密0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6 . 气候变化会引起垂直自然带的移动,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约4800年前至今的垂直带谱变化情况。据研究表明,此山地气候变暖干,自然带上移,基带面积扩大,气候变冷湿则相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阶段Ⅲ为该山垂直带谱现状,据此推断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B.秦岭山脉C.太行山脉D.冈底斯山脉
2.据图推测(     
①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现从5到1的垂直分异
②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针叶林分布范围广
③阶段Ⅰ,气候较阶段Ⅲ暖干,荒漠草原面积较小
④阶段Ⅱ,气候较阶段Ⅲ冷湿,荒漠面积较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1-06-02更新 | 1529次组卷 | 14卷引用:考向17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

7 . 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司岗里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笋。下图为1300-1900年司岗里洞最深部一处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和平均生长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A.生长发育变快B.生长发育变慢C.生长发育停滞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
2.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A.东亚寒潮多发B.东南亚洪灾频发C.南亚旱灾多发D.西亚气候湿润
2021-05-13更新 | 600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0气候类类型和全球变化(精选练习)-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8 . 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米。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为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A.喜阳光B.耐贫瘠C.不耐寒D.耐干旱
2.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雪斑地块中,主要是因为雪斑(     
A.提高了土壤温度B.增加了土壤水分C.改善了土壤养分D.改变了土壤结构
3.气候变暖背景下,大白花地榆(     
A.植株花期延迟B.分布高度下降C.群落密度升高D.种群数量减少

9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的遥感参数,指数越高,地表植被覆盖度越高。下图分别示意黄河源区平均生长季NDVI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横坐标为年内日期序号,DAY145表示从1月1日起计算的第145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03年黄河源区可能出现(     
A.河流径流量增大B.风沙活动增加C.土壤解冻提前D.凌汛危害加大
2.黄河源区春季NDVI小于秋季的主要原因是春季(     
A.生物量积累较少B.空气湿度更低
C.土壤未完全解冻D.枯枝落叶较少
2021-04-27更新 | 56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9单元 中国地理【过关检测】-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复习过过过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10 . 有学者通过对西北地区21个代表站点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近50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演变规律,提出了西北气候由暖干型开始向暖湿型转变的观点。下表示意依据气温及降水统计数据得出的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距平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表1西北干旱区气温距平变化(单位:℃)

年平均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0.3

-0.4

0

-0.2

-0.4

1961-1970

-0.3

0.2

0

-0.3

-0.8

1971-1980

0

-0.1

0.2

0.2

-0.3

1981-1990

0.1

0

-0.2

0.1

0.7

1991—2000

0.4

0.5

0.1

0.3

0.9

表2西北地区降水距平变化(单位:mm)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7.78

2.1

-1.9

-5.5

-3.7

1961-1970

-9.52

0.3

-6.9

-0.8

-3.2

1971-1980

-2.53

-4.2

-1.9

5.7

0.3

1981-1990

6.43

3.2

1.5

-2

1.1

1991-2000

8.44

1.1

7

-0.6

1.4

1.西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的季节是(     
A.春、秋季B.秋、冬季C.夏、秋季D.春、冬季
2.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时期及该时期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季节分别是(     
A.1981—2000年春季B.1991—2000年春季
C.1981—2000年夏季D.1991—2000年夏季
3.下列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趋势影响的描述,不可信的是(     
A.冬小麦返青提早、抽穗期提前、成熟期提前
B.加剧病虫害的流行
C.冬季降水量增多,对土壤保墒和作物越冬有利
D.冬季气温升高,牧区雪灾减少,利于牲畜安全越冬
2021-04-14更新 | 283次组卷 | 6卷引用:热点03 西北暖湿化-2022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限时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