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生活在黄河壶口瀑布附近的摄影师吕先生,十几年来通过拍摄春季桃花汛见证了黄河水从“浊浪翻滚”到“白浪滔天”的变化。图为黄河壶口瀑布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壶口瀑布“浊浪翻滚”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体污染B.生态破坏C.资源短缺D.全球变暖
2.黄河水从十几年前的“浊浪”到如今“白浪”,说明黄土高原近年来(     
A.气候异常,夏季暴雨频次降低B.地表侵蚀加剧,地势落差变小
C.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收入降低D.林草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加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小流域植被恢复前后河流流量变化,两次流量监测在同等暴雨条件下进行。


   
(1)植被恢复前,该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流域内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的_________(填土壤物质组成成分)含量增加,肥力提高。
(2)图中①、②曲线代表植被恢复后河流流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曲线。
(3)简述植被覆盖率提高对该流域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3 . 南安河小流域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曾因植被破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封山育林等生态恢复工程,种植耐贫瘠树种——马尾松,流域内林地占比达70.60%,但部分地区的生态恢复状况仍然较差。近年当地采用混合种植乔木+灌木+草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十分显著。示意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地类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
地类面积(hm²)比例(%)面积(hm²)比例(%)面积(hm²)比例(%)面积(hm²)比例(%)
耕地44.55.621.450.430000
园地158.0419.9743.6712.852.2226.000.9828.41
林地534.0867.50291.3185.376.2873.542.4771.59
交通运输用地10.201.292.140.630000
水域00000000
城镇及工矿用地40.565.131.240.360.050.5800
其他土地3.870.49000000
合计791.25100.00339.81100.008.55100.003.45100.00

1.20世纪80年代后,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仍较严重的原因是(     
A.土质较疏松,抗侵蚀能力弱B.林地面积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森林D.林地树种单一,地表裸露严重
2.混合种植乔木+灌木+草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好主要是由于(     
A.降水强度变小B.下渗量增加C.蒸发量增大D.地表径流增加
2023-05-17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面三幅图片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三幅图片反映的地貌依次是(     
A.①黄土塬、②黄土墚、③黄土峁B.①黄土墚、②黄土峁、③黄土塬
C.①黄土峁、②黄土塬、③黄土墚D.①黄土峁、②黄土墚、③黄土塬
2023-05-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

材料2:黄河流域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需水量大,但上下游缺少用水调控,黄河下游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现象,断流现象一致延续到90年代。



(1)阅读材料及图片,归纳黄河需要进行水资源调配的原因?
(2)读图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3)为何黄河下游容易出现断流?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6 .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陕西省内秦岭山南北的迥异风光。请根据该片部分解说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     
A.秦岭、渭河B.秦岭、淮河C.大巴山、汉江D.太行山、汾河
2.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境内河流冬季均易结冰D.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3.陕西梯田为旱地梯田,春播需覆膜,说明南北梯田差异表现为(     
A.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B.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D.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4.成语:泾渭分明,因泾河的清与浊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分析其原因(     
A.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B.黄土高原冬季受侵蚀更强烈
C.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D.泾河流量的年际变化非常大
5.古书记载“泾水浊而渭水清”,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最可能的原因是渭河流域(     
①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②下游是地上河,泥沙淤积
③人口、城市众多,污染加剧
④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3-05-0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博湖县奇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南方茶叶和稻米生产地。

材料二: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

(1)甲地农田种植水稻,优势气候条件是____,不利气候条件是____
(2)甲地稻米生产的单产高,商品率____,根本原因是____
(3)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4)例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工程措施:____________
2023-04-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阶段检测地理试题

8 .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区内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探索出“南治土,北治沙”的差异性防治体系,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年降水量提高至500~600mm,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下图是榆林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致使榆林采取“南治土、北治沙”差异性防治体系的原因,主要是两地(     
A.植被覆盖率不同B.降水量不同C.地形类型不同D.耕作方式不同
2.在“南治土、北治沙”防治体系中,均能发挥作用的治理措施是(     
A.修建淤地坝B.平整土地C.实施间作套种技术D.推广喷灌滴管技术
3.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给榆林带来的主要生态影响有(     
①空气湿度增加,温差增大②扬尘、沙尘暴天气减少③水土流失现象减少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3-04-28更新 | 33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9 . 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2.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承载力有限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D.灾害性天气多发
2023-04-26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10 . 韭园沟地处陕西,为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条支沟,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沟壑,沟壑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3.3%,地面坡度>25°的地区占60%。韭园沟于1953年开始综合治理,经过多年实践,形成坝系建设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模式。下图为“黄土高原韭园沟小流域横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韭园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1月
2.图中适合修建淤地坝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3.坝系工程建成后韭园沟(     
A.沟谷数量增多B.耕地面积缩小C.洪峰水位升高D.流域输沙减少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