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材料一   我国是拥有300万平方千米主张管辖海域、1.8万千米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随着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我国在全球的海洋利益不断扩大,在极地、深海、大洋,我国也有着广泛、普遍的海洋权益。

当前,我国面临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海洋安全形势日趋尖锐、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等问题。为此,我国加强海洋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常态化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海外战略支点建设,建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材料二   蓝色图景里蕴含着蓬勃的发展生机。S省有3500多千米海岸线,近16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近年来,该省印发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日前,该省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研院所55家,涉海类院校2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海洋产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明朗。2022年,该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9亿吨,跃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陆海统筹让港口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成为更重要的枢纽。海洋经济的活跃度体现在海洋产业的产值上,该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勘探开采、海上风电等产业塑成优势,高质量发展的“蓝海”正在不断拓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S省是如何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合同节水管理是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抓手,必须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材料一       2023年8月8日,国家水利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为推广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措施》提出:实施差别化水价政策,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激发合同节水管理市场活力;支持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建立健全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合同节水管理技术支撑;采用合同节水管理实施的节水项目,可按相关税收优惠目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材料二       甲公司专注于智慧节水关键技术系统性研发,其研发的“XX”系统节水应用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并获得批准。2022年7月,甲公司发现乙公司为某高校提供的节水技术方案中擅自使用了甲公司的“XX”专利,造成甲公司损失。于是甲公司向法院提起侵犯专利权的诉讼。2023年12月20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乙公司侵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国家9部门联合印发《措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谈谈本案中的证据应由谁提供并指出乙公司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3 . 2023年9月20日,第七届中国(南非)贸易博览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近400家中国外贸企业参展,展会涵盖了电力能源展、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展等6大板块,共吸引当地近2万名客户来到现场与展商进行高效对接,成果显著。由此可见(       
①两国寻求经济互联,推动构建中南命运共同体
②两国推动供求对接,搭建南北合作共赢新平台
③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④中国推进贸易强国,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9月4日至6日,在重庆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产品科技感十足。本届智博会上,来自不同层面的80余家链长链主企业和4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近3000个源头创新和前沿成果集中亮相,折射出我国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新动力持续“焕新”。可见,我国(       
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②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畅通经济大循环
③发展多元创新主体,建设新型举国体制
④依托产业智能平台,助推虚拟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会议,提出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材料一   在东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新卫星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辽宁大连最新一代节能环保型集装箱船正在进行航前调试;黑龙江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在内蒙古,当地依托风光资源,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规模超1.6亿千瓦,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吉林,沿松花江的29个文旅项目正加紧建设,当地利用生态资源和冰雪经济,不断将“冷资源”打造成为“热产业”。

东北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今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总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辽宁盘锦160多万亩水稻丰收,蟹稻共作的绿色种养模式,让农民既丰产又丰收。

近年来,东北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材料二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今年前八个月,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开行中欧班列3300列,同比增长6.08%;在黑龙江黑河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的主体建设已接近尾声。未来,这里将为跨境电商运营、仓储物流等提供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东北各地是如何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阐述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积极作用。
6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三不”难题。“不愿转”,有的企业认为眼下还不到必须转型的时候;“不敢转”,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高、试错能力弱,对数字化望而却步;“不会转”,与大企业相比,众多“没钱、没人、没技术”的中小企业转型能力弱。下列解决“三不”难题的措施及其传导路径分析正确的是(       
①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转型资金支持力度→打消企业转型顾虑→解决“不敢转”难题
②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制定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解决“不愿转”难题
③大企业带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解决“不会转”难题
④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提高数字化产品价格→解决“不愿转”难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2022年美国、日本研发投入分别占GDP总量的2.8%、3.2%。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为增强国家发展力、引领力、生存力提供强大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动力引擎和战略支撑。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还存在光刻机等35项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情况。而部分国家加强关键技术管制,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1)解读材料一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唯一出路是自力更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强调食物均衡,重视肉、蛋、奶、油脂、蔬菜、水果等副食,分散主粮风险,对冲主粮“卡脖子”危机。贯彻大食物观,要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要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通过践行大食物观筑牢大国粮仓。

材料二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四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当前,百年变局、极端天气、地区冲突等因素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整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货物贸易进出口平稳运行、积极向好。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具体表现
外贸规模稳中有增从季度看,进出口逐季抬升,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9.72万亿元、10.29万亿元、10.79万亿元。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好于整体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进出口总值的46.5%。
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快增长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6.3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3.1%。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3.3%,占出口总值的58.3%。其中,汽车及其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分别增长48.2%、26.8%、16.2%。
大宗商品、消费品进口扩大我国能源、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同比增加16.5%。其中,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8.6亿吨,增加31.8%;铁、铝等金属矿砂10.86亿吨,增加7.8%。同期,进口消费品1.46万亿元,增长3.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我国贸易增长的“密码”。
10 . 近年来,从上游硅料技术研发、中游组件生产制造,到下游电站开发,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体系。2023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组件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取得良好效益。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新增总装机容量分别连续十年、八年位居全球第一。由此可见(       
①产业链配套齐全可以降低成本,增大创新成功的机会和收益
②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优势
③政府要持续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④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国际合作,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