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 道试题
1 . 2022年7月5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国务院任命的35个部门和单位的45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进行宪法宣誓体现了(     
①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是所有法律之和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④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0-22更新 | 41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广场舞喧闹、机动车轰鸣“炸街”、室内装修噪声扰民……噪声污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2022年6月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同时依法享有获取声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由此可见(     
①在我国,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②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③法律是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             
④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立法机关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国家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诉求;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积极行使政务参与权、监督权,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我国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请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加以说明。
2022-10-14更新 | 32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统测政治试题
4 . 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提出,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加强追赃挽损,完善涉案资金处置制度,及时返还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全国人大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①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民主立法的重要追求
②为国家机关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表明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反映了中华法系的传统和国家治理模式的优越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0-13更新 | 36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政治试题
5 .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于2022年2月15日开始施行,其中第七条明确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修订和施行《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旨在(     
①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②推进中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有序法治网络
④建立国家安全审查与监管制度和机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揭示了(     
A.法律始终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B.法是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
C.法律维护公共管理秩序的作用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内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切口”立法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立法改革探索的新趋势。旨在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鼓励和规范现场救护行为的《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旨在提升母婴健康水平的《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着眼建立科学、严格监管体系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这些极具特色的地方立法,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填补了全国性立法落实到地方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体现了地方立法方面的创新作为,为地方改善民生,提升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地方人大为什么要探索“小切口”立法。
2022-09-17更新 | 500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考政治试题
8 . 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松弛则国乱民怨。法治是(  )
①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的保障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④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9-17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政治试题(非选科)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说明(     
①党始终坚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
②我国坚持将法治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④党永葆初心,不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9-16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必修3:专题三 考点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0 . 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草案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表明(     
①国家不断推进法治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
②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③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民主立法
④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2-09-15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必修3:专题三 考点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