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作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等,这显示出中国(     
①在地区和平事务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②正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经济一体化
③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和推动者
④正从全球化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反哺者”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这说明我国(     
①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导世界格局
②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主张加强团结,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
④顺应时代主题变化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2-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10年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两百余份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14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分析“一带一路”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的原因。
2024-02-23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政治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十周年。这一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符合各国人民利益。

材料一   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的增速,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万家。工程建设方面,2013年-2022年,中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大约1300亿美元。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极大便利了沿线民众的出行,改善了生活条件,为当地创造35万多个就业岗位,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发展之路”和人民的“幸福之路”。

材料二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十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这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创举,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引领构建了全球互联互通新模式、引领开辟了共同繁荣发展新道路、引领探索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新方案,形成了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共建“一带一路”真正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继承着“和平、友好、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因,谱写着各国共同维护和平、促进交流、共同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政治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原因。
5 . 2023年10月9日,在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核能作用国际大会上,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政府将核能作为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2022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4 17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亿吨。预计到 2035年,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千瓦。这表明中国(     
①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行动派
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中国于2021年、2022年、2023年相继提出三大全球性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
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上述倡议(     
①积极主导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②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支撑
③蕴含了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实践指引、责任担当
④表明我国加强双边对话,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2023年10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发表致辞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这有力地证明了,“一带一路”(     
①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②顺应各国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③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④作为践行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有力地维护了各方利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03更新 | 80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政治【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模拟试题(江西专版)04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断要求,反映了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碳市场建设、政策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进展。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到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地超过煤电。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符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诚意与担当。

材料二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在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说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如何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诚意与担当的。
(2)结合材料二,请你列举两例"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01-3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9 . 1963年,中国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帮助战乱后的阿尔及利亚重建医疗卫生系统。60年来,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27批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207万多新生儿,培训当地各级医技人员3000余名。中国对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       

①有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②解决了国家间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

③表明了中阿两国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下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③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④顺应了各国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