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14 道试题
1 .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自此开启了中国文旅产业的大时代,“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国家这一决定的合理解释是(       
①上层建筑的变革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③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融合
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①—③
2024-05-20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2 . (多选)春节热映的电影《热辣滚烫》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以“爱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的精神特质打动了观众,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A.体现时代特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B.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传播了正能量
C.作品的感染力强,技术手段和方式先进
D.话题很新颖,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2024-05-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3 . 电视剧《繁花》的热映,再度点燃了“Citywalk(城市行走)热”,带火了一连串文旅消费打卡地和特色餐饮店。伴随着“繁花热”,申城文旅消费迎来一波小高潮。这启示我们,优秀的影视作品(       
A.通过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来服务社会,推动其发展
B.以其生动的情节,成为了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C.借助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源于社会生活,对社会经济具有潜在或深远影响
2024-05-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________效益放在首位。(       
A.经济B.社会C.盈利D.观赏
2024-05-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江南文化具有进取、开放、包容、灵秀、精致、敦厚等特征。在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当下,有人提出,不妨借江南文化之神笔,描绘上海营商环境新蓝图。这一遐思透露出,文化具有(       
A.引领风尚的效应B.教育人民的责任
C.服务社会的作用D.推动发展的功能
2024-05-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6 . (多选)以共产党员李白烈士真实故事为创作素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石库门、里弄、街头、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在舞台上作了写意再现,绝妙结合了红色主题、海派布景、江南余韵,受到观众的热捧。这启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       

A.坚定对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完整继承
B.对国外优秀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融通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2024-05-2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7 . 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沪滇协作已走过近30个春秋。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沪滇协助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最贴切的是(       
A.扶危济困B.与时俱进C.自强不息D.天下为公
2024-05-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8 . (多选)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说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性体现并包含着世界文化的特殊性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认识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借鉴
C.开放包容能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更多营养
D.文明互鉴符合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024-05-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9 . (多选)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列选项中,属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是(       
A.清华大学公布第十三批战国竹简整理与研究工作成果
B.以AI技术再现古诗词的动画片《千秋诗颂》登陆央视
C.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于上海亮相
D.杭州亚运会以良渚玉琮等文化元素设计出独特的奖牌
2024-05-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10 . (多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二者从自发的“高度契合”到自觉的“有机结合”的转变。可见,(       
A.“两个结合”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本质
B.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马克思主义
D.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有了深厚的根基
2024-05-2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哲学与文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