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财政与税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7 道试题
1 . 2020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制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措施降低移动支付费用成本。税收政策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传导路径是(       
①调整税收结构→转变销售模式→创新消费业态→助力消费动能
②降低增值税率→减轻经营成本→培育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增长
③降低个税起点→增加居民收入→转变消费思路→扩大即期消费   
④扩大税收优惠→激活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过去5年通过实施营改增累计减税2.1万亿元,加上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减税降费实体经济受益明显,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与财政收入良性互动,反映出我国经济活力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材料二2018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在严控一般性支出基础上,集中力量支持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教育、科技创新、社保、医疗等重点领域。上半年,全国专项扶贫支出1760亿元,同比增长39.70/,着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全国节能环保支出2627亿元,同比增长16.3%,真金白银支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国家财政是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财产性收入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有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有专家建议,要通过各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的确权和保护;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在土地收益以后再增加一些财产性收入;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缩小城乡差距。

材料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审查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时提出,今年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充分发挥财政作用。一是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结合完善税制,适时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二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严控一般性支出,确保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教育、国防等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加快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才能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2019-02-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前,收入分配不公是不平衡发展的表现之一,收入分配“不平衡”仍存在“两低”“四大”和“一突出”的现象。即“两低”是指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保障比重偏低;“四大”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偏大:“一突出”是指居民财产分布不公的问题非常突出。未来也将更加注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
材料二   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还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某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不断极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近五年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6.52亿元,投入易地扶贫搬迁66亿元,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42亿元,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3.5亿元。在各类扶贫资金使用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资金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强化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扶贫,大幅增加对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为扶贫攻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地财政是如何助推精准扶贫攻坚战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2018年的三大任务之一,要求各级党和政府把精准扶贫抓紧抓好,保证完成任务。定西市委市政府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制定了精准脱贫方案。选派3492名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了驻封帮扶工作队,4 万多名干部帮扶全市15万户63万贫困人口,立档建卡,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不落一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举措,发展中医药、马铃薯、草牧、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农民人均产业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 60%以上;推行精准培训模式,强化劳务脱贫措施,全市劳动力输出每年稳定在60万人以上,年劳务收入 100亿元以上;集中财力攻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改造农村危房16.6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2.3万人,建成农村道路7517公里;投入资金解决贫困地区入学、医疗及五保等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全市人们的共同艰苦努力,采取超常举措,用足绣花功夫,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4.23 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1.74%下降到2016年底的14.11%。
请结合材料,谈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经济原因,并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定西市委市政府是如何做好精准扶贫的。
2018-02-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考前模拟(一)文综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结合起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财政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农田水利等的支持;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经济政策方面会更加注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是从量到质的巨变,也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2018-03-0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7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成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中国目前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到6%。《决定》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并阐明如何发挥财政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2018-06-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优质商品借助发达的电商平台,到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手中;扫码支付引领消费时尚,让不带钱包出门成为常态;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挤……

材料二2019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安排超过75000亿元,增长幅度9%。同时,中央财政加快了预算下达进度,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都已经全部下达,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是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阐明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带来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成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材料一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中央各部门必须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履职尽责。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
材料二   中国目前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到6%。《决定》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落实精准扶贫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并阐明如何发挥财政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10 .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省曲靖市发挥财政作用,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运用财政资金,建立贫困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体系,防范贫困户生活性、生产性风险,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和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项目,改善贫困地区、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大力扶持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富民产业。
材料二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云南省省委在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扶贫成效,为全国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强化领导责任,实施省委书记扶贫脱贫“一把手工程”;强化制度建设,通过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完善一系列扶贫脱贫法规和政策;强化基层活力,统筹安排党员干部下基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市县协作、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凝聚扶贫脱贫社会合力,把准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强化主体作用,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曲靖是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是如何发挥财政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述云南省委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措施的“样本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