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含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020-10-08更新 | 353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涡阳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2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国的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自然美。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①艺术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
②诗歌的创作属于人们的文化活动
③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④自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乐清黄杨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既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融入艺术家的感情色彩,被媒体誉为“华东一枝花”。这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树根的自然之美也是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3-25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册集训(2)
4 . 2020年6月14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遗产日”。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2021-11-02更新 | 29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2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模拟题汇编
5 . 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殊的形式承载着最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无论哪个年代都值得我们去品读。从文化内涵的角度,下列对古诗词的文化解读正确的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明疑问是获得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
C.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说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6 . 朱耸,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擅长花鸟、山水,其绘画的特点是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黑眼珠小白眼珠大,并且永远的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这表明(   
①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每个人都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③社会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性
④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10-13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 2022 届高三第二次10月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7 .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哨子,是劳动者在参加集体体力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很早就流传于神州大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对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这说明(     
①音乐艺术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③劳动号子属于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11-13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1-22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8 .
2022-08-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9 .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20年国庆假期,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播,并广受好评
②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公开亮相
③2020年6月,香港国安法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④2020年成都市政府发放上亿消费券提振消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文化生活相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②2019年故宫元宵节点亮,故宫文化再惹全球关注
③2020年7月1日起,香港澳门纸质通行证暂停使用
④2020年动漫电影《姜子牙》热播,广受好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