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 七年级 期末 2023-01-06 5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难(0.4)
临近放假,春节在即。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与名家一起过春节”美文赏读活动。作为语文课代表,你需要帮助同学们一起完成素材准备工作。
1.主持人为开场白制作了电子演示文稿,首页需要插入一副对联烘托节日氛围。同学们对于提供的作品及理由存在争论,需要你来确定。你认为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甲】                  【乙】                 【丙】                  【丁】

A.【甲】是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能够体现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古朴典雅。
B.【乙】是行书,形体端正,减省点画,能够体现赏读活动组织过程的严谨规范。
C.【丙】是楷书,横平竖直,笔画灵动,能够体现春节带给人们的欢快活泼气氛。
D.【丁】是篆书,笔画圆转,结构简省,能够体现赏读活动各环节的衔接很圆润。
2.主持人的开场白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中国人习惯把春节当作一年的起点,即所谓的辞旧迎新。作为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春节总是一成不变地来到中国人的生命里。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以“春节”为主题,写下过无数名篇佳作①有的记录传统习俗,有的描写喜庆气象,有的抒发个人情感②那么,在现代名家笔下,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有同学对画线词语的使用有疑问,你认为以下可以替换画线词语的一项是(     )
A.人声鼎沸       B.见异思迁       C.周而复始       D.大相径庭
(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3.第一组同学推荐了老舍先生《过年》中的语段:

早起拉开窗帘举目望去,一夜之间,外面已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今年冬天雪下得少,似乎缺了一点气。这场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是啊,又要过年了,甚至能看到被大雪压弯的树枝也在抖动着春的喜悦。

我的老家在农村。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在村里的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


(1)该组同学朗读语段时,对两处加点字的字音有疑问,你认为以下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气fèn   销社gong       B.气fēn   销社gōng   C.气fèn   销社gong       D.气fēn   销社gòng
(2)该组同学读完语段后写了一段感悟。检查文段,你发现其中有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济南特有的“温晴”冬景,在《过年》中又把老北京春节描述得那样朴实、亲切、热闹,情景刻画得深刻而负有灵性,传递出老北京的特色风俗文化。不愧是“人民艺术家”!


A.因为表达的是“文字描写细致入微”的意思,所以“细腻”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文字踏实、不浮夸”的意思,所以“朴实”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用文字描写来表现”的意思,所以“刻画”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具有大量聪明才智”的意思,所以“负有”中有错字。
4.第二组同学推荐了冰心先生《童年的春节》中的语段: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     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1)你想弄明白语段中“一表三千里”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表”的主要义项有:①计时间的器具;②亲属关系;③外部,外面,外貌。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以下对“一表三千里”的语境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交友广泛       【乙】家里亲属众多       【丙】春节的时间很短暂
(2)该组同学读完语段后写了一段感悟,其中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个很温暖很熟悉的春节,浪漫、可爱并且有趣。字里行间,我们 不仅了解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且感受到了传统春节的习俗。那个小小的我,好像又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里,享受每一个热闹欢快的新春时刻。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组同学摘录了三位作家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赏析,你检查后发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斯妤《除夕》:妈妈和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②毕淑敏《过年要有仪式感》:无论你怎么看,年总准时地顽强地站在一旁,等着晤见你。它像高速公路上的里程表,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我们,你离出发地愈来愈远,离目的地越   来越近了。

③刘魁立《过大年是我们生活的歌》:除旧迎新,是传统新年专有的修饰语。特别是更岁交子的那一刻,更被我们看成是新旧交接的庄严时间节点,“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或者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甲】①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节热闹的情景,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乙】②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表明“年”是提醒人们生命进程的重要节点。
【丙】③引用谚语,表明“新”是过年最重要的特征,它是结束,更是开始。
2023-01-06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6. (1)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夕阳西下,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中说:“__________。”这两句阐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诗中有很多描写四时景色的诗句。请从自己积累的这类诗中选择两句,你选择的是“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2023-01-06更新 | 96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7. 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诗以“①_____”字领起全篇,俯视大海全景。“②_____”写大海水波摇荡,“竦峙”写山岛巍然,“丛生”“丰茂”写草木欣欣向荣,“洪波涌起”则呈现出了大海的③_____。诗人融情于景,意在表达④_____之情。
(2)结合诗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023-01-06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8.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不至   有细   百发百
B.与人   而遇   后会有
C.相委而   留两便   扬长而
D.入门不   奋不   虑重重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根据语境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尊君在不?
翻译:家父在吗?
理解:友人知道自己已经迟到,猜测陈太丘已先行走了,他问陈太丘在不在,是明知故问。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
理解:友人听了元方的批评,对自己的失礼感到惭愧,他下车去拉元方,是准备道歉认错。
(3)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何)晏小时,武帝雅奇之,欲以为子。每挟将游观,命与诸子长幼相次。晏微觉,于是坐则专席,止则独立。或问其故?答曰:“礼,异族不相贯座位。”

(取材于《太平御览》卷三九三引《何晏别传》)


注:①[武帝]指曹操。②[雅奇]向来看重。③[挟将]带领。④[长幼相次]论长幼次序。⑤[贯]按次序排列。
陈元方和何晏都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陈元方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且以“①_____”的行为予以教训;何晏以“②_____”的行为委婉地拒绝曹操的拉拢,并解释说自己是依“礼”而行。他们二人虽然年纪尚小,但都表现出了③_____的品质。
2023-01-06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9. 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在磨砺中成长”主题演讲比赛,要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请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
2023-01-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1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指的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②实现“双碳”目标,头绪繁杂,任务艰巨。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达49%,超过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的总和。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以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到203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降低到27%,太阳能占比27%,风能占比21%,水电占比15%,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预计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_____。


【材料二】

①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实施全民参与性的行动方略对于“双碳”目标的最终达成能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②思想决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更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绿色意识。应当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全民绿色低碳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参与度,让低碳绿色理念入心入脑,为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财富。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每个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美好生活的同时,杜绝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行为,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形成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良好风尚,共筑安全绿色发展的坚强屏障。

④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其中,个体、家庭作为重要消费主体,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活动,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让垃圾分类成为现代生活新时尚。要鼓励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供给力度,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节能降碳的绿色产品,为国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打下基础。还要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的供给,引导人们养成以天然有机食物为主的绿色饮食习惯,带动绿色农业、畜牧业发展,帮助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

⑤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下出现的共享经济,无疑是帮助实现“双碳”目标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是人们绿色生活的新选择。因此,应当在交通、住宿、办公等各领域规范、引导、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构筑更有价值的共享平台,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闲置资源,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满足多元消费需求,让更多人拥有数字绿色生活。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关于“双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甲】碳达峰是为碳排放设定出上限值,以最终实现碳中和。
【乙】太阳能、风能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极少产生碳排放。
【丙】农业、畜牧业不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属于绿色产业。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采取的全民行动方略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每空限15字以内)

2023-01-06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过去的年

①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②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从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蹦跳着,喊叫着。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③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④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去给祖先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片饼干。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

⑤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她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⑥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家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后来就改用硬币了。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

⑦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有的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

⑧现在,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取材于莫言的文章)


(1)文章以时间为节点讲述了作者儿时家乡丰富的年俗,如①_____、②_____、除夕③_____、吃饺子、接财神等,有时轻笔细描,有时浓墨重彩,又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受与联想,读来意趣盎然。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
(3)文章结尾写道“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从全文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2023-01-06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较难(0.4)
名校
12. 按要求写作。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说:“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在记忆中,你曾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迈出每一小步,最终实现了目标?在想象中,你又进入了什么奇境,怎样迈出每一小步,最后解开了谜团?


请以“一小步”为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23-01-06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语言表达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50.4字音  字形  一般词语  成语和熟语  标点符号  书法字体识别、鉴赏
二、名句名篇默写
60.65名句名篇默写  诗  曲句子默写
三、诗歌鉴赏
70.65曹操(155-220)  诗
四、文言文阅读
80.65小说类课内阅读
五、语言表达
90.65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100.65非连续性文本
110.65散文
七、作文
120.4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