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2-09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上,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工化要义》中所说,“旧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在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2022-02-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片段一: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的《百合花》

片段二: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油油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的《哦,香雪》,有删改

片段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的《荷花淀》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新媳妇“一针一针”“细细地”“密密地”补破洞,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B.片段二中满月照亮了山谷、小路、败草、树干、荆棘、怪石等山林景物,这一段景物描写为下文香雪审视铅笔盒和内心的变化做铺垫。
C.材料二中香雪“举”“拍”“打开”“放”“合”等一连串动作,传神地写出了她对铅笔盒抑制不住的喜爱和她内心的自信自尊。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话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6.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新媳妇“异样地瞟了我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她误解了“我”的劝说之意,但这一细节依然展现出了她纯朴善良的人性之美。
B.片段一,“劈手夺”“狠狠地瞪”“平展展地铺”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新媳妇献被子的果断、坚决,传达出她内心的悲痛、歉疚和崇敬之情。
C.片段二,用月夜美景衬托香雪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兴奋的心情,她对前面的道路和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D.材料三,“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句话视觉、嗅觉结合,描写了荷花淀朦胧柔美的景色。
7.片段二中加点的两个“这样的”含义是否一样,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8.节选的三个片段都能体现“诗化小说”的特点。请从矛盾冲突、场景描摹、人物刻画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文本赏析“诗化小说”的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小字寄奴。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帝少有大志,及长,雄杰有大度,风骨奇伟。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皇考墓在丹徒之侯山,其地秦史所谓有天子气者也。孔恭妙善占墓,帝尝与经墓,欺之自;"“此墓何如?”孔恭曰:“非常地也。”帝由是益自负。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文,射之,伤。明日复至洲,见童子数人于榛中捣药。童子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可杀。”帝叱之,仍收药而反。又经客下邳逆旅,会一沙门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帝以黄散傅之,兵创一傅而愈。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乏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时东伐诸将,士卒暴掠,百娃皆苦之,惟帝独无所犯。五年二月,伪燕主慕容超大掠淮北。三月,帝抗表北讨。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初谋是役,议者以为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反?帝曰:“不然。鲜卑性贪,略不及远,必将引我,且亦轻战。师一入岘,吾何患焉。”及入岷,帝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众问其故,帝曰:“师既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军无匮乏之忧,胜可必矣。”六月,超使广宁王贺刺卢及五楼悉力据临朐。去城四十里有巨蔑水,超告五楼急据之。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水初元年夏六月丁卵,帝即位于南郊

(节选自《南史》)(节选自《南史·宋本纪上第一》,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B.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C.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D.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指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尊称,意谓美好的父君,文中指刘裕的父亲。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大体包指江南、江东等地区。
C.冠军,谓列于诸军之首,或指古将军名号;和今义不同。今义是指比赛中的第一名。
D.南郊,指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少有大志,雄杰大度。僧人看见刘裕上空出现五色龙形花纹并告之,刘裕十分高兴;孔恭认为刘裕父亲的墓地不是普通的墓地,刘裕听后更为自负。
B.刘裕风骨奇伟,常有奇遇。他到新洲采获草,射伤一条大蛇而得到神药;后在下邳的旅店里,遇僧人又得到一味黄色的药,手疾因此痊愈。
C.刘裕作战勇猛,治军整肃。孙恩作乱时,刘裕带领的侦察兵大多战死,刘裕奋勇杀敌;东伐将领手下士卒到处掠夺,只有刘裕的士卒不侵犯百姓。
D.刘裕深谋远虑,才能超群。皇帝下旨让刘裕带兵北伐慕容超,他坚持率军进入大岘关,并断定士卒此时有必死的意志,且军队没有缺粮的担忧,一定会取得胜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超不从。
(2)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五楼乃退。
13.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刘裕击退慕容超的原因。
2022-02-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今如许”三字陡然间转折发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瑜和赤壁之战,但取舍各异,又各得其妙,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了箫声的感染力。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3)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苏轼在《后赤壁赋》中,一只“翅如车轮,____________”的孤鹤拉长声音擦舟西去,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5)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6)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7)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运用比喻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9)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____________”。
2022-02-07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