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簸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恭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乘舆: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库房。③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④烈祖封平原时图:明帝曹数封平原王时的地图。

材料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指口A言渴B婢进粥C懿D不持杯E而饮F粥G皆流出H沾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横,在本文中理解为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左右向的”,与《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词义相同。
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查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属,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连接”,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相同。
D.遗,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赠送”,与《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的“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
B.孙礼忠心为国。对于官职和往事,孙礼并不在意,却因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混乱不堪而愤怒流泪。
C.李胜忠信可靠。司马懿在病重之际,深切叮嘱他去并州时要小心胡人的侵袭,并将儿子托付给他。
D.诸葛亮料事如神。诸葛亮几次向司马懿发出挑战后,司马懿上书请求交战,但诸葛亮知道这是司马懿还没有能战胜他的把握而暂时采取的计策。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司马懿的形象特点。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之一A不见B用C则安D知终E不复用也F不知默默以待G其变H而自残至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这里指诸侯封地,与《过秦论》“享国之日浅”中的“国”意思相同。
B.害,这里是伤害、损害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相同。
C.得,这里是满足、满意的意思,与材料二“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中的“得”意思不同。
D.举,这里是全、都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初即位,贾谊制定并实施了改历法、变服色、定法制,定官名、兴礼乐等礼法制度,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B.汉文帝本想重用贾谊,但在别人的挑拨下疏远了他,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在渡过湘水时,他以作赋凭吊屈原的方式自伤。
C.苏轼认为贾谊若得君臣支持,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便不会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
D.苏轼认为贾谊才华出众、志向远大,本有机会实现抱负,但因气量狭小和见识不足而抱憾终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臣子应如何避免贾谊式的悲剧。
昨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本欲即调大兵剿除尔等,随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军之日剿荡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纪验斩获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审知当时倡恶之贼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众,其余多系一时被胁,不觉惨然兴哀。因念尔等巢穴之内,亦岂无胁从之人?况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

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此等苦情,亦甚可悯。若尔等肯如当初从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从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尔等久习恶毒,心多猜疑。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能听吾言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抚尔如赤子,更不追咎尔等既往之罪。尔等若习性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节选自王守仁《告谕浰头巢贼》)

材料二

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任A疆事B提C弱卒D从诸书生E扫积年F逋寇G平H定孽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恶,指结党作恶,其中的“党”与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党”意思相同。
B.固,指当然,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意思相同。
C.严,指紧急,与《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严”意思不同。
D.大享,意为合祀先王的祭礼,文中王守仁利用这一隆重的祭礼活动伏击贼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在招安信中表示剿盗安民是自己的职责,贼寇中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应该明白审时度势、及时投降的道理。
B.王守仁在平定漳州贼寇的过程中,发现被斩杀、俘获的七千六百多贼寇中,很多是被胁迫的人,他不禁心中惨然哀伤。
C.王守仁认为部分贼人为寇或有苦衷,值得怜悯;劝勉他们弃恶从善,将不再追究过往之罪,否则一定率大军围剿杀灭。
D.王守仁攻破横水后,仲容坚拒投降,仍然做着战斗的准备;后来王守仁送给仲容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才将其擒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5.《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守仁为何能用兵制胜?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5.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宗嘉靖六年夏五月,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先是,成化中,韩雍平断藤峡,民获宁居者二十余年。正德五年后,遗孽渐炽,峡南贼尤甚,江御人。至是,守仁定田州而两江父老遮道言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守仁上疏请讨从之。七年春二月,王守仁湖广兵至南宁,而卢苏、王受初降,亦愿立功自赎。峡贼闻军门檄湖广土兵至,皆逃匿深险。后闻以苏、受降罢兵,又守仁驻南宁,故为散遣诸兵状,寇弛不为备。至是,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至,与官军突进,四面夹攻之。贼败,退保仙女大山,据险结砦。官军攀木缘崖仰攻之。(四月)初四日破贼寨,初五日复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贼败奔断藤峡。官军追击破之,贼奔渡横石江,覆溺死者六百余人。贼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于是断藤之贼略尽。先是,守仁因八寨贼去断藤稍远,四月初五日,别遣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监督土目卢苏、王受五千余众,进剿八寨瑶贼,各兵乘夜衔枚袭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贼巢,遂破石门天险,贼始惊觉,且战且走。日午,贼结聚二千余人来拒,官军奋击之。贼既失险气,不能支,遂大溃,奔入重险。官军夜募死士掩其不备,二十四日,袭古蓬寨,破之。连克周安、古钵、都者峒诸寨,于是八寨之贼亦尽。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底定。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

文本二

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

(节选自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将诫》)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守仁定田州A而两江B父老遮道C言D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E守仁上疏F请G讨H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意为重新启用,是古代任用官员的常用词语,辟、拜、除、授等同属此类。
B.横,意为横行,与《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横”的意思不相同。
C.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的“以”用法相同。
D.夺,意为丧失,与《陈情表》中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雍在成化年间平定断藤峡叛乱,之后的二十多年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B.田州平定后,王守仁当即率湖广兵士飞驰赶到断藤峡,与当地官军夹攻贼军。
C.攻打断藤峡的同时,王守仁另外派遣林富、张佑等五千多人进剿八寨的叛贼。
D.王守仁遣军悄悄奔袭八寨,直到他的军队攻破石门天险,八寨的贼人才惊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
(2)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5.文本二是诸葛亮《将诫》中的几个“进退之术”。王守仁在平定断藤峡叛乱的过程中运用了“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一术,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王寻、王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已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济焉。”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将军平生见小A敌怯B今见大敌C勇D甚E可F怪也G且复居H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我们,与《孔雀东南飞》中“蹑履相逢迎”的“相”意思不同。
B.候骑,文中指侦察骑兵,与《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意思相同。
C.却,文中指退、后退,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意思相同。
D.克,文中指能、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率军准备去阳关拦截王莽的军队时,遇上王寻、王邑的军队,众将领便掉头逃回昆阳.忧虑妻子儿女,并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池。
B.面对城外列队数百里的敌军,光武帝为大家谋划成败的计策,并安排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则与宗佻等十三人骑马到城外去召集人马。
C.光武帝率领敢死队从城西水上冲击敌军的中坚部队,使得敌军混乱起来,乘着锐气摧毁敌阵,城中人马也冲出来,内外夹攻,击溃王莽的军队。
D.唐太宗不明白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王莽的百万雄师,李靖就以陈胜、吴广击败秦军为例,说明光武帝对自己的军队也采用了严刑峻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5.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

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

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钧之死A也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祀G至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
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
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的“累累”词义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
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
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D.陈王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
5.陈王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的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5.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中指没有,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据,文中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区区,文中指微不足道,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失败。
B.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
C.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结果五年就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5.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
智的层面“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