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归。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

1.依次填入材料中画□处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B.与C.乃D.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治民的人,长官,与《陈情表》“二州牧伯”中“牧”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B.患,忧虑,担心,与《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中“患”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弊邑,文中意为敝国,不称“敝国”称“弊邑”,得体地表达了谦敬之意。
D.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
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C.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
D.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材料二中,齐王向东周求鼎,颜率巧设了哪两道难题令他知难而退?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继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厨,继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B.业,以……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词义相同。
C.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的“敕”词义相同。
D.发,打开,与《府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
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2024-05-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博局:棋盘。②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③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王由此A稍失藩臣之礼B称疾C不朝D京师E知其F以子故G系治验H问吴使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指开始,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始”词义相同
B.归,指使⋯⋯回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不同。
C.阎里,指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也指平民百姓。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D.不暇,指没有空闲;来不及。与成语“应接不暇”中的“不暇”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与皇太子发生争执,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灵柩被送回吴国;但吴王认为,死在长安就应葬在长安,又把吴太子的灵柩运回长安。
B.吴王怨恨朝廷,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后来渐渐生出反叛的想法。当汉文帝知道吴王不朝见的原因后,赐给他坐几和手杖,表示不再追究。
C.晁错认为,吴王称病不朝见皇帝按古法应处死,现在他却不思悔改阴谋叛乱,朝廷应削减他的封地,否则祸害会更大。窦婴对此颇有争议。
D.柳宗元指出,汉朝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但反叛的只有诸侯国而没有郡县,可见,秦朝时期采用的郡县制要比封建制正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
(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2024-05-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始元年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王莽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铁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棚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乱,汉兵乘锐崩之,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轻骑渡水逃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标号。
雨A下B如注C川D盛E溢F虎豹G皆股H战I士J卒K赴水L溺死者M以万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通常指崤山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即此意。
B.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军官名。
C.己卯朔,其中“己卯”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月、日,“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D.陈,同“阵”,军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中的“陈”是“拿”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元年三月,汉军将领率兵攻克多地,王莽发兵应对,还以虎、豹、犀、象等猛兽来助军威。
B.汉军诸将见敌军人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儿女,并想从这里分散到其他城邑去。
C.刘秀率军冲向敌军斩杀几十人,将领们受到鼓舞都以一当百冲向敌人;王寻因轻敌而被杀,城里的军队也冲杀出来,敌军最终溃败。
D.汉军里应外合,势不可当,王莽军队溃不成军;逃跑的士兵互相踩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2)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2024-05-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功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曰A朕亲B率天下农C耕以供D粢盛E皇后亲F桑以供祭G服H其具礼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免除,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除”字意思不同。
B.道,引导,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中“道”字意思不同。
C.“甲寅”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记录时间的方法完全相同。
D.劝,鼓励,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的政治智慧体现在高瞻远瞩、统筹规划。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D.文帝阐述农商关系时,强调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以此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
2024-05-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地:指地位、权势。②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名A过齐桓公者B盖能尊段干木C敬D卜子E夏F友G田子H方I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一指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文中指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舆,“扶伤舆死”中的“舆”和《劝学》中“假舆马者”中的“舆”用法和意义不同。
D.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然隐处穷巷之中,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因此,理应对他表示敬意。
D.材料一写魏文侯礼敬段干木及因此获得的好处,材料二重在表现魏文侯礼敬段干木的原因,可见《吕氏春秋》《资治通鉴》创作意图有相同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2024-05-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辩。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弊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辩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辩。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刬:(chǎn):通,铲除。③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靖郭君A之于B寡人C一至D此乎E寡人F少G殊H不知此I客J肯为寡人K来靖郭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请见,求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与《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请见”含义相同。
C.说,同“悦”,喜欢,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含义完全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跟田婴一同到了薛地,没多久,他不顾危险返回齐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和靖郭君兄弟俩冰释前嫌,齐宣王亲自迎接靖郭君回都,并诚心任其为相,靖郭君则不舍门客,称病谢绝。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齐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2024-05-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顺为相,子顺谓使者曰:“若王能用吾道,吾道故为治世也,虽蔬食水饮,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一夫。子魏王之心以告我。”使者曰:“魏国狭小,乏于圣贤,寡君久闻下风,愿委国先生,亲受教训。如肯降节,岂唯魏国君臣是赖,其亦社稷之神祇实永受庆。”于是乃之魏。魏王郊迎,谓子顺曰:“寡人不肖,嗣先君之业。先生圣人之后,道德懿邵,幸见顾临,愿图国政。”对曰:“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君辱贶之而问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

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切玉,如割水焉,以示东方诸侯。魏王问子顺曰:“古亦有之乎?”对曰:“昔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是则古亦有也。”王曰:“火浣之布若何?”对曰:“《周书》:火浣布,必投诸火,布则火色,垢乃灰色。出火振之,皓然疑乎雪焉。”王曰:“今何以独无?”对曰:“秦贪而多求,求欲无厌,是故西戎闭而不致,此以素防绝之也。然则人立贪欲,乃异物所以不至,不可不慎也。”

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子顺对曰:“昔周穆王问祭公谋父曰:‘吾欲得天下贤才。’对曰:‘去其帝王之色,则几乎得贤才矣。’今臣亦请君去其尊贵之色而已。”王曰:“吾欲得无欲之士为臣,何如?”子顺曰:“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夷、齐无欲,虽文、武不能制,君安得而臣之?”

(节选自《孔丛子·陈士义第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徒欲A制服B吾身C委D以重禄E吾犹一夫F尔G则魏王H不少于一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果真,确实,与《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的“信”意思不同。
B.度,指推测,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君乃入”的“度”意思不同。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用来泛称国家,与成语“社稷之器”的“社稷”意思相同。
D.何以,即为什么,与《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何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魏王的盛情邀请,子顺告诉使者自己的学说是为了治理天下,如果自己的学说在魏国有用武之地,便不会计较生活条件。
B.子顺到魏国后,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表现得格外谦逊,对子顺大加赞扬,请子顺谋划国政,这种诚恳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子顺。
C.周穆王和秦王不断从西戎攫取锟铻剑和火浣布,西戎为防宝物断绝就停止制造不再献纳,子顺以此例说明人君不应贪欲太多。
D.子顺引用历史典故,指出要想得到天下的贤才,君王就必须去除骄奢的脸色,谦逊地对待士人,也不要反对士人拥有欲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
(2)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
2024-05-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文献太子卒,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选自《南唐书》,有删改)

材料二:

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徐铉A居江南B以名臣C自负D其E来也F欲以口舌G驰说H存其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最早出自《三国志》,其作者陈寿称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B.少,形容时间短,与《促织》中“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中“少”的意思相同。
C.毕,完成,完结,与成语“群贤毕至”中“毕”的意思不同。
D.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见”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
B.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
C.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的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的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宣命”的弊端。
D.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
(2)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
5.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其客观因素。
2024-04-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杜渐之虑深矣。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坊记》曰: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可不戒哉!作《宦者传》。

(选自《宋史·宦官传序》,有删改)

材料二: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返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扦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泄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懦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宗)、敬(宗)以弑殒,文(宗)以忧债,至昭(宗)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极于天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虫,虫尽木焚,讵不哀哉!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亵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噫!枭狐不神,天与之昏,末如乱何。

(选自《新唐书·宦官传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诏A臣僚家B毋私蓄阉人C民间有阉童孺D为货鬻者E论死F去唐G未远H有所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今天人们还常用到“防微杜渐”这个成语。
B.拜,这里指授予官职;在古代还表示恭敬的礼节,双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
C.“王室从而溃丧”与“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从”词义不同。
D.“柔情易迁”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也曾面临着新君年幼而母后听政的情形,但由于祖宗法律的严格和宰相的权高位重,避免了前朝的覆辙,没有让宦官掌权。
B.材料一引用《坊记》的内容,指出君子的治民之道,虽然周密地设防,但是百姓中还是有人会犯规;还阐述了创作《宦者传》的原因。
C.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宦官得到重用,尤其是在殿头听候派遣的宦官,持节传达命令,向郡县官员索要财物馈赠,气焰震动四方。
D.宦官没有刚气,阴柔无常,他们有权就专横跋扈,形势缓和了就互相攻击,形势急迫了就合为一伙,表现出小人的通常情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
(2)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
5.宋朝和唐朝对待宦官的态度明显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