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唐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遣使采择天下姝好,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校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遣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乐,是狎呢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窃发,逼严,冒清尘,纵醯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发客远方不还。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发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娱怿其心。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以文A德B势C不得D不廷E故F稽颡G称臣H奔命遣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表示时间,作状语,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朝”用法相同。
B.内,是通假字,通“纳”,与《鸿门宴》“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内”用法相同。
C.跸,指的是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用来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D.远方,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同义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向家世不详,擅长草书、隶书,记忆力强,通晓古今;曾经认为李善注释的《文选》太繁杂,和吕延济等人重新作了注解。
B.玄宗器重吕向:让他陪侍太子及诸王撰写文章,让他担任镌刻使将玄宗自己写的文章刻在西岳的大石上,让他跟随东巡。
C.皇帝下诏命蕃夷从仪仗内撤出去后,过了很久,升任吕向为主客郎中,让他专门陪侍太子,以此来彰显他受到的特殊重视和赏赐。
D.吕向曾多年寻找他的父亲但是没有找到,一天从朝中返回的路上偶遇了父亲,他们父子相认的情景让路上的行人为之落泪。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
(2)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乐,是狎昵太过。
5.吕向三次上言规劝皇帝的具体目的分别是什么?
2024-05-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申,字维降,京兆人。擢进士第,累迁洪州长史。嗣曹王皋讨李希烈,檄申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办,皋表其能,迁韶州刺史。韶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间。申按公田之废者,募人假牛犁垦发以所收半畀之田久不治故肥美,岁入三万斛。诸工计所庸,受粟有差,乃徙治故州。未几,邑闬如初。创驿候,作大市,器用皆。州民诣观察使,以其有功于人,请为生祠,申固让,观察使以状闻,迁合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

会初置景州,授刺史,赐钱五十万,加节度副使。迁邕管经略使。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逾年,进岭南节度使。前使死,吏盗印,署府职百余员,畏事泄,谋作乱。中觉,杀之,逢误一不问。远俗以攻劫相,申禁切,无复犯。外蕃岁以珠、玳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刘辟反,表请发卒五千,循马援故道,繇爨蛮抵蜀,捣辟不备。诏可,加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公。诏未至,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谥曰平。

(节选自《新唐书·徐申传》)

材料二: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节选自马融《忠经》)

【注】①闬:墙垣。②桀:凶暴。③繇:古同“由”。

1.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募人A假牛犁B垦发C以所收D半E畀之F田久G不治H故肥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岁入凡三万斛”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B.“器用皆具”与“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中“具”字含义不相同。
C.“远俗以攻劫相矜”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出师表》)中“矜”字含义不相同。
D.“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酬”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曹王李皋传令徐申担任刺史,徐申在任称职能办事,李皋上表奏说他有能力,因此凭能力徐申升任韶州刺史。
B.徐申因为政绩受到拥护,百姓请求为他建造生祠,他坚决推辞,观察使上报他的事迹,最后徐申调任合州刺史。
C.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处死了谋划作乱的下吏,但对牵连者一概不问刘辟反叛,徐申主张突袭,攻其不备。
D.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君子即使没有俸禄也还想着为国君做事,没有受了俸禄却不报答君王的,这就是忠。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2)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5.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徐申在韶州任上“兴利”的结果。
2024-05-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节选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
2024-05-19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楼玄字承先,沛郡薪人也。孙皓即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或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皓因敕有司,求忠清之士,以应其选。遂用玄为宫下镇禁中候,主殿中事。玄从九卿持刀侍卫,正身率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数连略意,渐见责怒。后人诬白玄与贺邵相逢,驻共耳语大笑,谤讪政事。遂被诏诘责,送付广州。

东观令华毅上疏曰:臣窃以治国之体,其犹治家。主田野者,皆宜良信。又宜得一人总其条目,为作维纲,众事乃理。臣夙夜思惟,诸吏之中,足委仗者,无胜于楼玄。玄清忠奉公,冠冤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夫清者则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如玄之性终始可保。乞陛下赦玄前愆,使得自新,擢之宰司,责其后效,使为官择人,随才授任,则舜之恭己,近亦可得。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据,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据到交址,病死。玄一身随奕讨贼,持刀步涉,见奕辄拜,奕未忍杀。会奕暴卒,玄殡敛奕,于器中见敕书,还便自杀。

(选自《三国志·吴书·王楼贺书华传》,有删减)

材料二: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魏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绩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绩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有删减)

【注】①或:指万或。三国时吴国重臣,曾官至右丞相。②隐太子:指李建成。唐太宗即位后,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谥号隐,史称隐太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清者则心平A而意B直C忠者D惟正道而履之E如玄F之性G终始H可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又称禁宫,是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臣子等不得任意出入,故名。
B.正道,意为遵循正道,与“屈平正道直行”中的“正道”意义、用法均相同。
C.被,意为覆盖,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锦绣”的“被”含义不同。
D.伪拜,指假装接受朝廷的官职,文中指魏征被俘后假意接受起居舍人的职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玄曾任宫下镇禁中候等职位,受到孙皓重用,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上意,更兼小人诬告,被贬广州。
B.华取表扬楼玄德才兼备、声名卓著,劝告孙皓知人善任,其针对性是明显的,但其建议未得到采纳。
C.楼玄感激张奕不忍加害之意,故能随军征战勇猛异常,对张奕也礼敬有加,最终得到张奕的信任。
D.魏征曾劝太子提防李世民,李世民掌权后非但不予责怪,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政治家的胸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付交址将张奕,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奕令杀之。
(2)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5.楼玄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的品质?他们的命运为何不尽相同?
2024-05-1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悯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苟”意思相同。
C.乌,文中作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思不同。
D.论,理论、主张,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的“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2024-04-2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又善A陈时事B律切C精深D至千言E不少衰F世号G诗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意思并不一致。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思不同。
C.“甫谢”的“谢”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不相同。
D.“时所在寇夺”的“夺”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参加科举落第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且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杜渐之虑深矣。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坊记》曰: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可不戒哉!作《宦者传》。

(选自《宋史·宦官传序》,有删改)

材料二: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返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扦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泄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懦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宗)、敬(宗)以弑殒,文(宗)以忧债,至昭(宗)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极于天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虫,虫尽木焚,讵不哀哉!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亵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噫!枭狐不神,天与之昏,末如乱何。

(选自《新唐书·宦官传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诏A臣僚家B毋私蓄阉人C民间有阉童孺D为货鬻者E论死F去唐G未远H有所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今天人们还常用到“防微杜渐”这个成语。
B.拜,这里指授予官职;在古代还表示恭敬的礼节,双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
C.“王室从而溃丧”与“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从”词义不同。
D.“柔情易迁”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也曾面临着新君年幼而母后听政的情形,但由于祖宗法律的严格和宰相的权高位重,避免了前朝的覆辙,没有让宦官掌权。
B.材料一引用《坊记》的内容,指出君子的治民之道,虽然周密地设防,但是百姓中还是有人会犯规;还阐述了创作《宦者传》的原因。
C.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宦官得到重用,尤其是在殿头听候派遣的宦官,持节传达命令,向郡县官员索要财物馈赠,气焰震动四方。
D.宦官没有刚气,阴柔无常,他们有权就专横跋扈,形势缓和了就互相攻击,形势急迫了就合为一伙,表现出小人的通常情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
(2)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
5.宋朝和唐朝对待宦官的态度明显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4-04-21更新 | 3次组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俭)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节选自《新唐书·唐俭传》)

材料二:

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

(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傥陛下A不以臣言B为迂C少赐D省览E天下F之福G群臣H之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惧之甚”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两句中“何”字的含义不相同。
B.季,指一个朝代(时代)的末期,或同辈中最年幼者,等等。“隋季书生”指隋末的书生。
C.祚,本意指福、赐福,帝位,还指保佑。“陛下嗣祖考之祚”中的“祚”指帝位。
D.“数引公卿讲学”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两句中“数”字的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认为唐太宗不应对斩杀一头野兽感到快意,唐太宗听从了唐俭的劝谏,停止狩猎。
B.讨伐宋朝时马得臣建议对投降的、逃走的、反复无常的采取不同措施,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马得臣劝谏辽圣宗效仿唐玄宗,也全用家人之礼与兄弟们欢饮,亲睦六亲,增加敬爱。
D.唐太宗、唐玄宗耽玩经史,当时读书之风盛行,马得臣希望辽圣宗也能够潜心钻研典籍。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
(2)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5.马得臣认为“陛下以球马为乐”有哪“三不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7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