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名校专版2-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4-09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有删改)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默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 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 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己,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遗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 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 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禄山A反B首C举义兵E及F被害G诟H骂I不绝J于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义不同。
B.区区,与“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区区”含义均不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坑。与成语“坎井之蛙”及“凿地为坎”(《苏武传》)中的“坎”含义均相同。
D.无状,包含无功绩,无善状、不肖,无礼,无事实和根据等意。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预计安禄山会造反,早作了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对大唐中兴有重要意义。
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
C.颜真卿根据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亦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
D.表达方式上,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5.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文王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二子出采,见老丈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之军门之外耳。

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氓,方正公平。

楚庄王之时,太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执A一国B之柄C而以D私闻E与吾生F不以义G不若H吾死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指攻打、攻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
B.谢,此指谢罪、赔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屈原列传》中子兰曾任此职。
D.国人,此指国都中的人,其中“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两位王子采野菜时看见一位挎筐的老人,在乞要无果的情况下便强行夺筐。后来老人到军营理论,楚文王闻听后召见老人并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
B.刑狱官在得知犯法之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便将其释放。子文对刑狱官的做法深感不满,并从该做法的危害角度对其进行教育和斥责,令其依法行事。
C.成王在得知子文的事情后,也急忙屈尊到子文家中致歉,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当地百姓为此还作歌传唱,以表达对子文的肯定和信任。
D.在对待少师庆驱逐太子车驾一事上,楚庄王没有迁就太子的怨气,反而让其理解少师庆的做法,并对少师庆执法中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行为大加赞赏。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
(2)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15.从选文看,楚文王和令尹子文有哪些共同的品行?请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巷的门,文中指房屋、住处。与《滕王阁序》“闾阎扑地”的“闾”意思相同。
B.竖子,文中指童子、童仆。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意思不同。
C.莫,文中指没有谁。与《诗经·采薇》“岁亦莫止”的“莫”意思相同。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问政于叔向和师旷,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表达的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宫之奇、僖负羁、蹇叔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在成就霸业中有没有好君主很重要。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掌握治理国家的关键,他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贵贱长少都跟着齐桓公更加尊重管仲。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2024-03-27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银川一中、昆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处不化A不听之势B而以C自行D欲名之E显F身G之安也,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
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
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
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替他捡。
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
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育就不会被重视。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
(2)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2024-03-1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乐毅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于齐连兵南面而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2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D燕军E遂破骑劫于即墨F下G而转战H逐燕
2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诛,杀戮,夺去生命,与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词义不同。
D.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2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济西大败齐国后,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莒和即墨。
B.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田单散布谣言说齐国人害怕的只是乐毅打来,即墨就会被攻陷,而乐毅按兵不动是要称王。
C.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2024-03-27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2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3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32.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17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3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3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3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37.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5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8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50.65刘昫等  《旧唐书》  曾巩  史传文
6-100.65左丘明(前556-前451)  《国语》  苏轼(1037-1101)  史传文
11-15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16-19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荀子》  《韩非子》  诸子散文
20-230.65《吕氏春秋》  《史记》  史传文
24-27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28-320.65《吕氏春秋》  史传文
33-370.65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史传文  论说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