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5-27 1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和术语使用中,伦理的基本含义同伦理学中伦理的含义有所不同,它主要指社会体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在现代观念中,伦理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道德秩序也可称之为伦理秩序。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秩序,以及在这种秩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维护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文学伦理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因此,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

文学伦理学批评重视对文学的伦理环境的分析。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观点看,文学只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由于文学是历史的产物,因此改变其伦理环境就会导致文学的误读及误判。文学伦理学批评不是对文学进行道德批判,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文学,用伦理的观点解释处于不同时间段上的文学,从而避免在不同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中理解文学时可能出现的巨大差异性。

在文学批评中,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例如,哈姆雷特在其母亲嫁给克劳狄斯之后,他的伦理身份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他变成克劳狄斯的儿子和王子。这种伦理身份的改变,导致了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的伦理障碍,即他必须避免的弑父和弑君的伦理禁忌。哈姆雷特对他同克劳狄斯父子关系的伦理身份的认同,是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犹豫的根本原因。再如《麦克白》中篡位者麦克白的臣子和国王的身份、《汤母·琼斯》中汤姆的私生子身份等,都是构成文学文本最基本的伦理因素。

总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从伦理的立场简单地对文学作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伦理的解释去发现文学客观存在的伦理价值,寻找文学作品描写的生活事实的真相。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是历史的、客观的,它不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意志为转移。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不在于维护已经形成的观点,而在于努力获取新的认识以超越前人,从而把前人的批评向前推动。

(摘编自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材料二:

英国当代知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曾发表了题为“如果有一天‘人造人’写出了小说”的演讲。智能的思考,其新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便是这一思考的结晶。小说以人物叙述的笔法,重点讲述了机器人亚当在进入主人公查理及其女友米兰达的生活后,所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关于这些冲突和矛盾,小说中有两个细节值得特别关注:一、亚当宣称自己爱上了米兰达,并将质问它的查理打成了重伤;二、亚当揭发了米兰达曾因为其好友玛利亚姆伸张正义而做过伪证的违法行为,致其锒铛入狱,出离愤怒的查理最终用一柄铁锤终结了亚当。麦克尤恩以人工智能为噱头,极尽人物叙述之能事,生动刻绘了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适逢其时地提出了“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或替代人脑?”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就其属性而言,机器人不具有感情,更谈不上会滋生浪漫的爱情。机器人不具有脑文本,它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只有相关信息和指令的电子文本,缺乏区别善恶观念的伦理意识。这是机器人在人类世界中遇到伦理问题时,无法做出恰当处理的一个根本原因。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机器人是科学选择的产物。在这种意义上而言,科学选择产物的机器人与伦理选择产物的人之间的冲突实则隐喻了伦理选择与科学选择的冲突。

尽管在小说中,亚当充分发挥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试图从中获得伦理教诲与道德启示,但它终究没有形成用以指导自己行动实践的脑文本。麦克尤恩以机器人亚当与人类查理、米兰达在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为例,揭示了科学选择和伦理选择之间的冲突,隐喻了具有伦理意识的脑文本在人类生活中的无可替代性。即便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不能指望机器人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的问题。无论是经过自然选择、伦理选择的人,还是经过科学选择的机器人都不能僭越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一种伦理的存在”。《像我这样的机器》也由此回应了其作为科幻小说所投射的文学伦理价值,即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清晰地展示出我们知道该如何行善”。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话来说,文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聂珍钊)。

(摘编自尚必武《科学选择与伦理选择的冲突: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与脑文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伦理学致力于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伦理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B.“伦理”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和伦理学中的含义别无二致,都是指社会体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
C.文学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历史条件。因此,由其产生的伦理环境也决定了文学无法超越历史,而是只能成为浩浩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D.除了伦理环境,个人的伦理身份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分析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其作出的伦理选择,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因为认同自己与克劳狄斯的父子关系,以至于他在复仇的时候犹豫不决。因此,哈姆雷特的延宕要归结于伦理身份的改变。
B.以亚当为代表的机器人之所以不具备伦理意识,是因为人类并未对其进行伦理教诲和道德启示及其相关的输入。
C.麦克尤恩认为人类注定无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因为前者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后者则是科学选择的产物。
D.文学伦理批评否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点评任何角色,仅仅是试图通过伦理的解释还原生活真相,不利于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人是一种伦理的存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历经千年修炼,有人形却还是妖,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人最本质的东西:理性。
B.同时具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斯芬克斯,有着人的头脑和狮身蛇尾,前者让其认识到自己不同于兽。
C.当今,不乏有人借助新闻写稿机器人发表不实报道,以满足私欲,并把罪责归结于人工智能的失误。
D.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于是宣教明化于朝廷,君子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逻辑关系。
5.在新闻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机器人智能写稿,但其中也存在相应的伦理失范现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2022-05-25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出关(节选)

鲁迅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税收精义》曾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现在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如大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

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却下了一副担子。“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

“倘使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书记说。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和饽饽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是孔子两次问学于老子,第二次后老子便决定出关。鲁迅在《(出关)的“关”》中说道:“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现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好一无所为,因为一有所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无不为’了。”②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

文本二:

鲁迅在将“故事”新编时,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这对普通人思考自身处境,寻找出路或许更其启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捷克学者普实克也曾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典范,说明现代美学准则如何丰富了本国文学的传统原则,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这种古今杂糅的创作带有一种先锋的味道,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类似于编年体史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大可视作是新历史小说的前身。

(摘编自陆赛《于斜日将堕之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
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
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最后,关尹喜与书记的对话也可以佐证。
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
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
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
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
8.小说中关尹喜和书记等一众“小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出关》中古今杂糅创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昔卞和献宝,楚王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详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籍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太史公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邹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桡矣,吾是以附之列传焉。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墓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
B.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
C.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
D.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宦,给皇帝当仆人,指做官。这是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称。
B.刖,砍断双手和双脚,是古代十大酷刑之一。原文指楚王砍断卞和的双手以儆效尤。
C.鸱夷,原指皮袋子。文中指的是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投入江中一事。
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麻布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想要回燕国却又怕被诛杀,又害怕降服后遭受屈辱,就自杀了。自此,聊城不攻自乱。
B.邹阳被陷害入狱后,在牢狱中给梁惠公写信,意图通过书信告发羊胜等门客的阴谋诡计,解开误会。
C.卞和、李斯被君主处以刑罚,甚至失去生命,箕子装疯,接舆辟世,这四个人的遭遇都与君主对臣子的不信任有关。
D.苏秦出任燕国宰相。有人在国王面前诋毁他。燕王按住宝剑符,怒火中烧,还是杀了骏马给他吃,这是因为君臣肝胆相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2)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14.鲁仲连、邹阳合传,后世多有争议。二人时代相隔甚远,事不相类,言语文章亦不相侣。请揣摩司马迁为二人合传的意图。
2022-05-25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洛桥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注】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在洛阳桥上北望,约略可见。③春陵王气:东汉刘秀的王者之气。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洛桥》先写目中景,然后写心中情。作者从春风拂柳的轻快画面入手,以独上洛桥的失落与感伤作结。
B.《山坡羊·洛阳怀古》紧扣“怀古”二字,即景抒怀。作者在天津桥上凭栏远望,追念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以及他的功臣们。
C.《山坡羊·洛阳怀古》中,作者自认为拥有帝王之气,面对眼前的苍茂树木和茫茫之水,回忆过往繁华。
D.与《山坡羊·洛阳怀古》不同,《上洛桥》巧妙地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
16.这两首诗词都登桥咏怀,感慨历史兴衰,请比较其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022-05-27更新 | 4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快阁》中,黄庭坚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话描绘了秋叶飘零、澄江淙淙、新月映水的胜景。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2)古诗文中,“风雨”多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包含某种象征意义,但在荀子的《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积累的重要性。
(3)在2022年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了世界各国的观众,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二十四节气入古诗词也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5-25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