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4-06 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饱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堆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关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关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

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和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度统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审美上表现出后一形态对前一形态的超越和提升。如果说中和作为原初的审美形态,基础最广,那么意境作为总结性的审美形态,层次最高。从中和→气韵→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和外延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朱立元《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
B.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C.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它们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D.意境蕴涵着一个较为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美学思想初步形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总述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产生的基础及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B.第二至六自然段阐述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的缘由。
C.末段总结了中和、气韵、意境三者对审美活动的推动和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的作用。
D.总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理论性较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化资源的产物。
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双方的现实生活基础以及文化精神决定的。
C.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他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这一基本审美形态。
D.中和、气韵、意境离不开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和积淀,也代表着中国人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
2023-04-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2019年,夜间经济规模达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随后两年,夜经济增速均超17%。据艾媒咨询,2022年我国夜间经济增速将持续增长势头,经济规模预计可突破40万亿元。

夜间经济集聚区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发力夜经济建设的共同载体。广州、北京、上海、青岛、苏州、佛山、昆明等均明确提出了相关建设规划。例如佛山提出2021年底前建成8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昆明提出打造15~2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

2022年2月,北京市商务局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商圈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新商圈管理模式、营造繁荣规范的商圈消费环境、提高商圈智慧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大方面提出了14条促进商图发展的具体举措,其中鼓励重点商图发展夜间经济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河南提出着力发展夜经济。允许在规范有序的条件下,采用店铺外摆”“露天市场等方式。西安允许具备条件的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在夜间规定时间段外摆经营,依托特色商业街区举办汽车集市,文创集市、文艺表演、夜游长安等室外活动。

2022年5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夜间出行活跃度TOP10城市中。南方城市占9席,北方仅有北京一城。其中,活跃度排名前五的城市均属于华南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沿海二线城市夜间出行也比较活跃。厦门、泉州两个二线城市入榜夜间出行前十,厦门排在第二,仅次于深圳。

线上渠道在夜间购物的占比不断扩大。宁波、上海等地发放电商消费券拉动消费。6月27日,安徽启动夜间经济消费季。以汽车、家电、餐饮、电商等重点板块为抓手。助力消费全链条复苏。

(摘编自《夜购、夜娱、夜游……哪些城市最爱夜生活》)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包括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化节假日旅游交通服务,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当前。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夜经济。如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开展点亮夜京城促消费活动,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组织开展深夜食堂美食节、灯光节、秀北京旅游演出等夜间主题活动;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歌剧、音乐等主题鲜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推动中心城区4A级以上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延长开放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最美北京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夜间经济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高度协调发展。比如,消费者夜间通勤需要地铁、公交延长运营时间,需要更多的出租车、网约车。又如,社会治安、人流拥堵的疏导应有预案,疫情防控常态化应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医药商店及夜间门诊部也应合理布局等。

(摘编自《2022年夜间经济行业消费潜力与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骄阳似火,浙江的暑期消费也热了起来。14日,我省正式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暑期效应加快释放消费活力的意见》(下称《意见》),针对暑期消费特点,提出12条举措。

夏日炎炎,人们的消费热门时段从白天改为夜晚。这些天,武林夜市的人流量有了显著上升,平时基本保持在2万至3万人,周末可以增加到3万至4万人。武林夜市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叶连忠说。

针对白转黑的消费特点。《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各地打造特色鲜明、业态多元,亮丽美观的地标性夜间经济生活集聚区,支持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健身等夜间经济生态多元发力,营造全天候、全时段、全领域消费氛围。

(摘编自《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浙江推出12条举措力促暑期消费》)

材料四:


(取材于艾媒咨询《2019-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与消费行为研究报告》)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夜间经济持续增长,2022年其经济规模可能超过40万亿元。
B.在2021年底前,佛山市建成8个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昆明市不甘落后也打造出15~2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
C.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夜间经济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其中,活跃度排名前五的城市均属于华南地区。
D.今年5月至6月,夜间出行最活跃的城市是深圳,其次是厦门,福建泉州市也入榜夜间出行度前十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出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夜经济”措施,推动中心城区4A级以上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延长开放时间。
B.夏天,人们的消费热门时段“白转黑”,武林夜市的人流量由原来的两三万人增加到现在的三四万人。
C.我国夜间经济中的男消费者和女消费者的数量基本持平,20岁到39岁的人是夜间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
D.全国各地努力地发展夜间经济,从2016年到2022年,我国夜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不断上升。
6.夜间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夜间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3-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沮丧地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吧。你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话刚出口,孙瑞斌就有些后悔了: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怎么好像还在为旧事赌气似的?

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债,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病重时一直说“黄河”“冷”这样的字眼,表明了他对当年帮助解放军渡河的事印象深刻;当看到军毯时,父亲很激动。
B.“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此句中的“温暖”含义丰富,既指毯子带来的温暖,也可能指解放军的关怀带来的心灵上的温暖。
C.孙瑞斌在听说当地农民所建的红色博物馆后,深受触动,他将父亲的军毯也送了过去,但是他对父亲没有帮他一事仍心有芥蒂。
D.结尾特意提到参观并聆听这条军毯故事的人群,并点出了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加深了文意,暗示要用革命传统教育下一代。
8.这篇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人至深,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分析父亲的这条军毯三次出现所承载的不同情感。
2023-04-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者与师处”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
B.门下,即“门下省”简称,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C.“安事死马”与“安能摧眉折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D.期年,意思是一年,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国家力量弱小,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在燕昭王咨询后,郭隗先生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高下自见。
C.郭隗为确保自己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实说明了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