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全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中 2023-05-13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⑤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

(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经历了从冲决、破坏到建设、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
B.新诗的“规范化”和旧诗的格律化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特定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的追求。
C.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的道路上既从旧诗,也从西方格律诗中进行借鉴,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
D.“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也规范着新诗创作的外在形式。
2.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
B.《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
C.《红烛》所选取的“红烛”色彩鲜明,红烛“放光”“流泪”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
D.《红烛》的情感复杂而不杂乱,这是因为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闻一多《死水》)
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红烛》是否体现了“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蒙眬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都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草群啦……听着他们俩的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 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着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B.“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莎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C.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D.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故事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交代了玛莎所处环境,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从而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B.小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通过“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议”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C.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并且多角度塑造了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D.契河夫在小说中所运用的一种手法,是对于氛围的营造。他通过对看到美女之人的表现、状态等的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如痴如醉的的梦幻般的氛围。在这种氛围感染下的人,无一例外都沉浸在忧伤之中。
8.小说善于通过他人的表现来塑造玛莎的“美”,请结合文本简析。
9.“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颍川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卒完三城以待操。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表昱为东平,屯范。吕布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乃进攻之。秋八月,吕布有别屯在濮阳西,曹操夜袭破之,未及还。会布至,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甚急。操募人陷陈,司马陈留典韦将应募者进当之,布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持戟大呼而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操乃得引去。拜韦都尉,令常将亲兵数百人,绕大帐左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操突火而出,至营,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九月,操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冬十月,操至东阿。袁绍使人说操,欲使操遣家居邺。操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操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B.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C.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D.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可专指宰相;文中程昱被封“东平相”,是地方长官。
B.泰山与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C.司马是非常重要的军职,负责管马匹,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就是这样的官职。
D.反间,三十六计之一,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昱派兵截断仓亭津阻止了陈宫渡河。他又与枣祗一起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闭城坚守,为曹操保全了三座城,得到了曹操的举荐。
B.吕布得到兖州后不占据东平,没有切断亢父、泰山的要道凭借险要地势来阻拦曹操,曹操因此作出吕布没有多大作为的判断。
C.曹操乘夜袭击吕布驻扎在濮阳以西的军队,遇到吕布前来教授,在战斗呈胶着状态时,典韦率领壮士英勇抵抗,才使吕布的军队后撤。
D.濮阳之战中,曹操被俘,侥幸逃脱后回到自己的军营,亲自慰劳将士,命令军中紧急制造攻城器械,再次攻击濮阳,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2)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14.程昱劝说曹操放弃将家眷送到邺城居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悲吴王城

杜牧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姹女:美貌的女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面在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实际上蕴含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
B.颔联通过想象,虚写柳枝含翠,住所花开,意在感慨物是人非、盛景不再。
C.颈联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对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的赞美之情。
D.尾联既抒发了对吴王城衰败的悲叹之情,又表达了对晚唐国势江河日下的忧虑。
16.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