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23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两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锺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所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D.贾谊《过泰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别山

侯发山

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

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

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

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

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

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

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

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

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但他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

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

“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住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

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

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

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

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

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

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

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

“腿怎么受伤了?”

“上山采药摔伤了。”

“真的是你外甥?”

“真的。真的。”

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

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

……

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

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
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
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
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
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
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一》)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孤不仁A不能B顺教C夫子D休国焉E而往F寡人G将H从而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与“犯颜直谏”的“谏”词义不同。
B.奄,指覆盖、掩盖,与《陈情表》中“气息奄奄”的“奄”词义不同。
C.适,指到,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词义不同。
D.侵,指被侵犯,与“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听信并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这让晏子感到很不满;他面见齐景公,对朝廷内外的胡作非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B.晏子认为,古代贤士为官与否在于国君是否可以亲附,而现在齐景公疏远贤臣,于是他便策马离开了齐国;景公派人把他追回,并当面向他道歉。
C.晏子离开齐国时,路过自己曾帮过的北郭骚的家门,北郭骚恭敬地迎接他晏子向他辞别并说明离开原因,北郭骚只是简单地劝慰,晏子叹息不已。
D.北郭骚为报答晏子恩义,在朝廷门前自刎,而他的好友有感于他的义举随后也在朝廷门前自刎;晏子回来后得知此事,深感自己太不了解士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2)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14.齐国君王两次追回晏子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注】①间: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④器象:物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⑤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字为宅,指隐居泰山。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注重动词的使用,如诗歌第二句中的“冲”字就极富神韵,既传神又有动感。
B.诗人描写山中景观,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仰望高山之际也触发了身世之感。
C.诗歌二至四句描写泰山神秘岩洞,诗人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对其浮想联翩。
D.诗歌前六句描写了泰山的迷人之景,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
16.有人说“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