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2-07 2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较于其他物种,人类有相对优势却无绝对能量。所谓相对优势,是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灵性,能够获得或创造某些知识来理解世界,通过制造人造物影响世界,参与世界演进,甚至某种程度地改变世界。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多被冠以科学的描述、总结、定义、规律等,用来帮助人们认知世界,也用来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因而科学既是一种认知的方法论,又是一种实践的价值论。

然而实际情况是,科学的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是万能的。眼前的这个世界,存在着科学的知识难以认知,更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并且可以预料,在未来,科学的知识仍然突破不了某种天堑,永远也无法认知和解决许多问题。这应当就是人类灵性的局限性。或者说,这就是人类天然的局限性。

这让我们想到哲理故事——盲人摸象。大象之和盲人之对人类认知的隐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特征和局限性,令人拍案叫绝。在思维、语言和文字灵性的运用中,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表明了科学不过是分门别类的局部性世界和人自身奥妙的探索。尽管具有局部摸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相对于整体世界和整体人,它们都是偏颇之见——可以用来认知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局部问题,却在整体上存在巨大而难以逾越的盲区科学始终是有偏无全的局部,各种跨越只是认知和解决大一点的局部问题而已。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没有边界的开放系统之中,人类的灵性要得到这个系统的底牌,那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

问题还有更深的一面。科学价值论走得太快、太远,一方面,是人们只看到了科学正向、积极和有益的结果,没有看到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以及由它带来的反向后果;另一方面,是人们在科学信仰的大纛下,不愿意看到、有意忽略或是转移出去科学的负面、消极和有害的后果,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科学主义或唯科学论的神龛

(摘编自陈彩虹《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人们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

到了库恩这里,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也意味着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这一问题,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他认为,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我不认为划界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可当作尚方宝剑的科学标准,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辨别。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常识,可以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学科,可以强调科学的数学和实验特征。再说,生活中也不是处处都需要科学,有时候像占星术这样的伪科学也可以用来娱乐,为何一定要斩尽杀绝?绘画原作固然宝贵,复制品也可以有它的地位。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自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既是一种认知的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又是一种实践的价值论,可以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B.在材料一中,第二段中的“天堑”、第三段中的“底牌”以及最后一段中的“神龛”,这三处使用的引号作用相同,都表示特定称谓。
C.在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他的观点与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证实理论”不同。
D.库恩认为,科学家如果处在传统范式出现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会关注“什么是科学”这一已有共识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入“盲人摸象”这一哲理故事,便于读者理解人类认知的特征和局限性,也使得论证较为活泼、有趣。
B.“科学信仰”固然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忽视“科学”的负面、消极和有害的后果。
C.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某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差异或可用“观察渗透理论”来解释。
D.除了举例论证,材料二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如引用普朗克的话来论证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够体现人类具有“相对优势”的一项是(     
A.某学生长时间玩手机游戏感到口渴,于是他给自己倒了杯水,并把水喝完了。
B.为对抗新冠病毒,陈薇院士团队研制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C.央行发行交易过程具有可追溯性的数字人民币,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D.1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且利用它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画线句子的理解。
5.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唯一正确方法,每一件事都应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并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对此予以批驳。
链接材料:

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从古至今,大致通过哲学、科学、文化和宗教四个方面来进行。如果不过于计较严谨性,科学解决的问题,哲学进行的思考,文化做出的分辨,宗教趋于的考量,它们一起构成了人类真、全、美、善看待世界和人的整个大体系。由古而今,人类社会在这四个方面相互补充、角力,谁都不能覆盖其他方面来一统天下。——陈彩虹

2023-11-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两只鸡

蔡雨艳

板桥先生生性淡泊,又喜欢游戏风尘。晚年辞官以后,除了在扬州和兴化两地居住,经常到各处游历。

心有所想便成诗,心有所动便成画。那一年,他来到江南水乡一个古镇,便住下不走了。

他喜欢这里的竹子和婉约而又不媚俗的情调,一壶酒一支笔一轮清清凉凉的月色,把先生的生活勾勒得有滋有味。

小院不大,但因有几十棵竹子,在先生看来自然显得也就宽绰多了。每当清风起处,竹影摇曳,好像一群丽人在婆娑起舞,先生为此获得了很多的审美启示。他觉得每一棵竹子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有很多的话要对自己说;他觉得人世间每一种植物都是通灵的,你只有理解它,才能更好地欣赏它。

所以先生才能做到诗里有画,画里有诗,而连接诗画纽带的正好是他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本篇故事,是从一个母亲为儿子申冤开始的。她也不知受了谁的指点找到板桥先生。先生听了她的哭诉,认为这果然是一起冤案,便把自己新成的《竹风图》拿出来让她送给县官。

县官受了板桥先生的大礼,当天便把她的儿子释放了。这位母亲为了感谢板桥先生,送了先生一只母鸡。

板桥先生当时正在画画,便把鸡放在了厨房,等他把画画好去杀鸡的时候,这只母鸡却下了一个蛋,而且还咯咯地叫着。

先生动了恻隐之心,又觉得吃鸡没有吃蛋长久,就把这只鸡养了起来。

也许,这只母鸡是为了报答板桥先生的不杀之恩,接下来一天一个蛋。板桥先生看着这只勤奋的鸡又动了心思,他觉得这蛋不能吃,应该攒起来孵化一窝小鸡,那样他就有吃不完的蛋了。

板桥先生想得确实很好。他长这么大岁数除了当官入仕写诗作画外,还真没孵过鸡雏,所以真的孵化起来他觉得也很有意思。特别到最后一道程序,看着幼小的鸡雏破壳而出,他激动地赶紧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画面画了下来。然后是看着母鸡咯咯地叫着在院子里缓缓地走,一群鹅黄色的鸡雏跟在老母鸡后面……

板桥先生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自己的杰作,他觉得这比写诗和作画有意思多了,他不断地把谷物撒在院子里,撒进竹丛,他喜欢看老母鸡带着鸡雏在竹丛寻寻觅觅的样子,悠闲而又恬静地透着强烈的人间烟火气。

很长的一段时间,板桥先生的心思都在鸡上,这一群鲜活的生灵和竹子相比带给他的感受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觉得自己在欣赏竹子的时候,眼睛是要望向天空的,整个人都在云端里,而小鸡就不一样了。③他必须低下头,把自己的一双眼睛低到尘埃里,才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小鸡渐渐长大了,板桥先生只好给它们垒了一个鸡窝。

鸡窝紧挨着竹丛,白天板桥先生写字作画,鸡们便围着竹丛咯咯叫,开始,先生还觉得有点儿聒噪,可时间久了如果听不到叫声,他的心反而静不下来了。

一群自己动手孵化的小鸡,给板桥先生的游历生活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④他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窝,把谷物撒到院子里,然后泡一盏清茶看小鸡争先恐后地啄食,再然后便是一个劲儿地呵呵笑。

小鸡开始下蛋了,板桥先生一个人吃不完,便捡了一些大个儿的送给左邻右舍,他是想告诉世人,他不仅会写诗作画,还会养鸡。

但想不到的是,入冬以后小鸡接二连三地失踪。板桥先生开始以为是黄鼠狼干的,便加固了鸡窝。可小鸡还是不断消失,到最后只剩下两只了。

板桥只好借了一个大号铁夹子准备惩罚黄鼠狼。

那天半夜,板桥先生迷迷糊糊地刚要入睡,忽然听到外面有响动,他赶紧披衣起床。

他还没等来到鸡窝跟前,却发现一条人影趔趄着从竹丛跟前消失了。这时,板桥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黄鼠狼是一个小偷。

原来,这个小偷是吃上瘾了,但他没想到板桥先生会下夹子。

小偷把伤口包好后,越想越气,便在第二天夜里去报复板桥。当他从地上摸起一块石头正要砸窗户的时候,忽然发现窗台上放着两只鸡,还有一张纸条。

他拿起纸条一看,上面写着:

过路君子别生气,

我本无心去伤你。

天黑路滑慢慢走,

最后送你两只鸡。

(有删改)

文本二:

志人小说专门记述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轶闻琐事,故又称轶事小说。其一,以真人为描写对象。志人小说重在写人,且主要是记述魏晋之际士族名流的逸闻轶事、清言异行。其二,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志人小说写人记事不像史传文学那样写人物一生的生平事造、文治武功,而是只写人物的某些片段。其三,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虽大都为丛残小语、篇幅短小之作,但许多人物却写得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许多作品中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一侧面、某一性格特征进行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其四,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传神、优美含蓄、言约旨丰。志人小说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尤以《世说新语》成就较高。明人胡应麟就曾称赞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摘编自庞金殿《魏晋志人小说艺术特点新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对郑板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突出了他的品性及辞官后的行迹,引出了下文,写他住在江南古镇的生活。
B.文本一中的小偷接二连三地偷郑板桥的鸡,并最终被夹伤。由此可知,当时百姓生活的窘迫,以至于沦落为盗贼。
C.小鸡给郑板桥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养鸡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想方设法要保护好这些鸡。
D.文本一结尾只写偷鸡贼看到郑板桥留给他的一首诗,并没有更多的交代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7.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出原本不大的小院因竹子的存在显得宽绰,可见郑板桥眼中竹子的重要。
B.句子②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打算引出下文郑板桥对母鸡领着小鸡的温馨画面的想象。
C.句子③中“低下头”与前面的“望向天空”形成鲜明对比,“尘埃”是指平凡的生活。
D.句子④使用“第一件事”“然后”“再然后”这些词语,有条理地写出了郑板桥的乐趣。
8.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有同学在阅读了文本二后发现,文本一有“轶事小说”的影子。请结合两则文本为其阐明理由。
2023-11-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尝计军出: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拔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不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尽士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上》)

材料二: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第八》)

【注】①拔劫:指大盾牌和刀柄。②腑冷:腐烂。③虚:指小城邑。④朴樕:指小树、树枝。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计其所自A胜B无所C可D用也E计其所得F反不G如所丧者之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不胜而辟”的“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C.“以蔽霜露”的“蔽”指遮挡,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相同。
D.“未合”的“合”指两军交锋,与《庖丁解牛》中“合于《桑林》之舞”的“合”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战争,但论述的内容并不相同,如材料一认为战争消耗巨大,即使战胜也得不偿失,材料二则无此内容。
B.材料一认为大国土地有余人口不足,损士民以得到土地的做法实际是丢弃本来缺乏的而增加本来有余的,此种做法不可取。
C.材料二认为战争是用来讨平暴乱、禁止不义的,并主张和支持进行正义的战争。对于非正义的战争,本则材料持反对意见。
D.材料二指出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旦投入战争,将领就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国君发出的命令,应服从而不能充耳不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2)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14.作为一代名将,吴起具有一个优秀将领所需要的哪些品质?请根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2023-11-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注】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秋天,此时淮河地区发生水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经过村庄时,看到一片萧条之景:棘条编成的篱笆已经稀疏破败,篱边草草地留了个门。
B.村里的鸡寻得食物,并呼唤伙伴,一个“寒”字既写出其瑟缩之态,也暗示此时天气的寒冷。
C.村里老者缺少衣服,抱着孙儿用自己的身体为孙儿取暖。这一描写与前句的“寒”字相呼应。
D.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样,都着眼于农村的生活,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自然。
16.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评论此诗尾联“其词怨以怒”。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23-11-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作者之前简略回信、不做辩解的原因。
(2)《论语·阳货》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的诗教观。他认为学生学《诗》,除了可以兴观群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外,还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四章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2023-11-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身后就是举行亚运会曲棍球比赛的赛场,因为 A      ,所以,当地人也将它称作杭州伞。距离我们几百米外的地方,就是乒乓球比赛的赛场,它的设计则是源于发现于浙江的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琮。

①当亚运会遇上中华文化,如何奏响亚洲文明的多彩合唱,成了亚运会场馆设计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②设计者表示,既要有历史的斑驳感,同时又要给这个超大号玉琮建立一个稳定的外饰面。③仅外饰面的材料,设计师们就寻找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手边的这种黄色的阳极氧化铝最终入选。它不仅可以保持十几年不变色,同时,     B      ,江南的雨一下,整个外饰面的尘土就可以被清洗干净。

④在夕阳下,一条绿色廊道连接起了金色的玉琮和白色的油纸伞。⑤人们在廊道下的花园里看到的是运动的身影和孩子们的笑声。⑥亚运会的场馆不仅仅是比赛的场地。⑦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⑧绿色、智能、全民健康,这充满活力的一个个关键词,因为亚运会的召开而在杭州这座历史名城迸发出全新的力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先住过的地方,车库前有片空地,周边有邻居种些叶菜。一次,发现杂草丛中无缘无故地爬出几根粗壮的瓜藤,缠在了树枝上。藤上吊着一只小小的绿瓜,不知是什么瓜,藤叶硕大。又隔了些时日,心中好奇,拨开藤叶一看,原来是一只冬瓜。于是,那年秋天,我吃了几日水煮冬瓜。还是在那片杂草丛里,发现几根山药藤,那不起眼的藤萝,纤细、柔弱,触须攀着冬青树丛往旁边延展细细的藤上,竟结了好些山药豆。这回,我没有把它们摘下,而是由着它们去生长。藤老、叶老时,成熟了的山药豆随风落到了地上。小小的豆,竟然砸出些许声响,极悦耳。

天热时,常见农人进城卖瓜。除了西瓜,本埠有一种香瓜,瓜色青绿,香气浓郁,一只只堆在农人的瓜车上。让人欣喜的是,这些色泽柔和、温润如玉的圆圆的小瓜,瓜蒂上都拖着一根青藤,从掐断处看,瓜是极新鲜的,显然刚摘下不久,藤上还缀着一两片叶子,湿润、饱满。突然想去乡下的田垄里摘瓜。田地里,那纵横交错的瓜藤,会温存地绊住你的衣衫和手脚。

20.下列各项中的“什么”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刚才我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
B.什么送外卖,开网约车,他都干得了。
C.什么?你竟然不吃早餐!
D.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2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小小、细细、圆圆”,说说它们和“小、细、圆”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不起眼的纤细、柔弱的藤萝,触须攀着冬青树丛往旁边延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3-11-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二十大代表、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等,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足迹传播知识、传授美德,力求让广大青少年立体感受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伟大的时代进程,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强国复兴有我。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坚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坚持不懈地奋斗来回应国家的期待,承担起国家富强的重大责任和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真正成长为党与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强国复兴有我”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1-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墨子(约前468-前376)  《墨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表达准确  词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春 使命  任务驱动型作文  国家情愫  民族复兴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