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中 2023-11-25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良渚与泉州两地在2019年与今年先后申遗成功,两者如同人的“内”与“外”,将“气派”二字完美诠释。

中国气派于“内”,表现为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这既是几代学者对良渚文化80余年研究探索的最好结果,也是文明界定标准的一次延伸——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然而,其是否可归结为“文明”此前一直有争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四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对全国十余处区域聚落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的四大特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基础,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阶级的明显分化现象,中心性城市的出现,以及大型建筑的修建。这与西方学术界一直采用的标准有所不同。西方学术界常用的文明三要素是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个例”,以它古城规模之大、琢玉技艺之高超及公共工程规模之巨改变了固有的评定标准,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良渚古城遗址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号称,论证为可信的历史。

中国气派于“外”,表现为自古以来的开放包容、和谐与共。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今年7月26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曾是世界海洋贸易重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伊斯兰教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遗迹,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而共存一城的真武庙、天后宫、开元寺、文庙、老君岩造像等,则属于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和“中国化”佛教的史迹。这一座座代表着不同宗教文明、散发着不同艺术魅力的文化遗产,是古泉州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互相交融的历史见证。

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离不开历史认同,正是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让我们对共同的祖先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考古学在今天承担着自觉建构中华民族的文明意识的使命,对于中国历史、对于“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具有关键意义。

中国各民族之间形成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共同体意识”,更离不开对各民族相互交融历史的正确认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参照补充、丰富完善着这一历史认知。从先秦起,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其中既有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积极汲取,也有大量汉文化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例证,反映出各民族对于共同建构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贡献。胡汉杂糅,终成一家。”在礼乐制度、日常器用、服饰衣冠、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考古学都以无比丰富的资料,客观翔实地展示出各民族之间彼此交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证据和历史轨迹。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7日12版《世纪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的力量》)

材料二: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百年中国考古的优良学术传统,从历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文明走过的历程,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系统思考、总结考古学成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要积极开拓、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学研究离不开考古学的坚强支撑,同样考古学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必须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推动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聚焦重大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起源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日,围绕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重大学术课题进行攻关,争取新的突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深化考古学理论,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考古能力的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工作,多维度阐释转化考古成果,增强国际合作,讲好考古故事、中国故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水平、有情怀、学贯中西的考古队伍,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考古学精品力作,不断开创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考古人的力量和智慧。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04日06版《专家学者共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早期文明。
B.良渚古城遗址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提早了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变为可信的历史。
C.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海洋贸易重镇,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D.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共同体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渚、泉州两地的申遗成功,表明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今改革开放政策被世界认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B.从良渚文化成果提炼、归纳出的人类文明标准为世界各国采纳,成功构建了现代考古学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
C.良渚与泉州历史研究,是有思想穿透力的考古学精品,两地的申遗成功,开创了我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D.多维度阐释转化泉州的考古成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合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考古人的力量和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气派于“外”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
B.漆器、丝绸、瓷器、生铁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C.泉州城里保存真武庙、天后宫、文庙、老君岩造像。
D.汉字传入越南、韩国、日本等国,有的国家使用至今。
4.考古学是如何印证各民族共同构建中华文化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提出,考古研究要聚焦重大问题,联合攻关,争取新的突破。从材料一看,取得了哪些突破?请简要分析。
2021-12-26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父亲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似的照顾二姐。可能是因为家里男孩多,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梳着小辫子,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打猎中。后来他说:就喜欢听枪响,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坐上他那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有山鸡、野兔,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二姐每次随父亲打猎回来,大约都是傍晚了,一阵车响,门开了,二姐先从车上跳下来,肩上扛着枪,腰里系着枪带,枪套里还插了一把手枪。枪压得她身子歪斜着,她却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往家走。我迎上去,讨好地问:姐,你今天打枪了吗?我对打枪很好奇,也羡慕能打枪的人。

二姐每次回来我都要这么问。二姐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我明白那代表开枪的次数。这次二姐没伸指头,撇着嘴向身后努了一下,我看见父亲从吉普车的后备箱里拿出两只山鸡、一只野兔,看来这是他们的战利品了。二姐努完嘴,骄傲地说:有一只野鸡是我打的。我认为二姐是在吹牛,就撇着嘴看她,她昂着头,扛着枪进门了。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桌前,二姐吃得狼吞虎咽,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屑一顾的。父亲在喝了几口酒之后,吐着酒气说:老闺女今天不错,开了两枪就打下了一只山鸡。父亲一直称呼二姐为老闺女。父亲这么说完,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我学着父亲的口气说:老闺女今天一共打了几枪?二姐用筷子头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她不让我叫她老闺女。

父亲一直宠溺他的老闺女,没料到,十七岁的二姐结结实实地扇了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姐不辞而别,自作主张地参了军。我们心里都很解气,一致认为,父亲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父亲的规划里,二姐高中毕业后是应该上护士学校的。父亲不希望二姐参军,他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姐会闯出更大的祸端。的确也是这样,十七岁的二姐总是穿一身男军装,那是大哥在部队寄给她的衣服,衣服穿在二姐身上很肥大,被母亲改了改,仍然不合体。二姐就穿着这身不合体的军装,骑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军用挎包,里面象征性地装了书本。只有我知道,二姐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把火药枪。这把火药枪是她用一顶大哥寄给她的军帽换来的。二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早就不打猎了,她没机会摸枪了,就用军帽换了这把火药枪,鼓鼓囊囊地塞在书包里,如影随形。

母亲经常哀叹:这哪像个姑娘,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心都操碎了。

长大的二姐让父母操碎了心,也许是父亲想校正对二姐的教育方式,他和母亲研究决定,要让二姐去学护士,护士工作都是细心活,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

二姐是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的名,但在参军的环节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签字。这也没有难倒二姐,她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父亲签过字的文件,父亲经常在文件上写下两个字“同意”。二姐把家长签字的表格放在“同意”两个字下面,先是用力描了遍父亲“同意”那两个字,“同意”两个字就和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父亲的签名,这也难不倒她。父亲有名章,她在父亲书房的抽屉里轻易地拿到了父亲的名章,蘸了印泥,端庄地印在参军的表格上。二姐就把这张表格伪造好了。此时的二姐还装成没事人似的,临出发的头一天,二姐和父亲请假道:爸,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几天。以前二姐在寒暑假也经常出去玩,三天五天不等,最后都平安地回来了。二姐高中毕业了,想出去玩几天也正常,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便强调道:快去快回,护士学校要开学了。二姐抿着嘴应了。

一周后,学校打电话给父亲,让二姐去护士学校报到,父亲和母亲满世界去找二姐,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参军了。二姐的偷梁换柱打了父亲个措手不及。

那天,父亲像磨道上的驴似的,在屋里团团乱转,不停地拍自己脑门。母亲都快急哭了,她拍着手说:老石呀,这可怎么好,要不你给部队打个电话,让丫头回来吧。

父亲立住,瞅着母亲厉声道:你糊涂,亏你当了一辈子兵,军都参了,这时回来不就是逃兵了吗?!

父亲一句话,二姐参军的事便成了事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倒叙的方式,先说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再叙写二姐的成长经历及隐瞒父母参军的过程。
B.二姐与父亲打猎归来,“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然后才说打到了一只野鸡,体现其骄傲神情。
C.文章多处为二姐将来会选择参军埋下伏笔,如二姐总穿着大哥寄给她的不合体军装,书包里装着一把火药枪等。
D.母亲哀叹二姐天天像假小子,体现母亲对二姐的担忧与关爱,其中也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行为的不满。
7.关于文中二姐冒充家长签字的这一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描摹父亲写的“同意”二字,并轻易地拿到父亲的名章,说明二姐参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
B.二姐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向父亲请假,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经常得到允许,反映出父亲对女儿行为的信任。
C.“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照应前文“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体现父亲对母亲操心的敷衍。
D.“二姐抿着嘴应了”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二姐报名参军的隐秘,无论是行为上还是神态上,都表现得天衣无缝。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9.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二姐,但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且已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泊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已为侍从台谏,则能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以至公A之道B荐人C而不求人D知E以至F公之道G责人H而不I避人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建城,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字用法不相同。
B.“济”指成功,与成语中“人才济济”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C.“京师”可解释为帝王的都城和朝廷的军队两种含义,本文指第一种含义。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公接受黎挺想在白塔建城的建议,城池尚未建成,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命人图画其子韩忠彦样貌。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
14.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2023-11-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其二)

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注】①九日:重阳节。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回忆过去重阳日举杯宴饮的热闹场面,与诗人如今的处境形成对比。
B.“蓬鬓改”“首独回”勾勒形象,与《登高》的“繁霜鬓”“独登台”异曲同工。
C.本诗中“茱萸”与“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均含有对兄弟的忆念之情。
D.全诗语言平实淡雅,古朴凝练,少用修辞,不事雕琢,却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多重愁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