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 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12-02 12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了酱瓿,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物身份写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话,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而必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许多大事件如元妃省亲等的描述,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还有他自身经历的特殊原因,他以一个罪人之孥的身份,要写这样一部“石头”都忍不住要说话的长篇巨著,很难设想他能超出这种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蓄笔墨呢?所以《红楼梦》的含蓄风格,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乃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受束缚,相反,他以娴熟的技巧,得心应手地驾驭了这种手法,充分发挥了它的特点,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的含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看来“虽近荒唐”,而“细按则深有趣味”。也就是说,它的含蓄并不晦涩难懂,令人看后摸不着头脑。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就拿与《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金瓶梅》来说吧,它写的也是一个家族的败落,也反映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摘编自曾扬华《<红楼梦>引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的人、事都是以过去经验作为蓝本,经过作家的心灵创造、想象而来的。
B.《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红楼梦》这类书的作者并不刻意隐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红楼梦》《金瓶梅》都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民众向来以大团圆为美,而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根本原因是作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因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含蓄风格”的一项是(       
A.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C.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D.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请说说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5.材料一中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请以你的阅读积累,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发于哀思的作品是如何“含蓄”的。
2023-11-25更新 | 68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匆匆进了里屋。

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

忽然,啪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炸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尽管事情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它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拿着一盒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炸的!地板不平。暖瓶被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炸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是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有删改)

文本二:

孙少安在白杨树下站了一会儿,又开始往回走。走不多远,他就看见了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

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那灯光下,有他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都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了。

于是,头脑中迷茫的云雾顷刻间消散,滚烫的额头重新又凉了下来。他顿时感到他刚才的情绪充满了危险。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

他弯下腰在路边拾起一块石头,抡起胳膊,狠狠地甩向了东拉河对面的山洼,好像要把他的一切烦恼都随着这块石头抛出去。

他匆匆把外衣穿上,也没扣纽扣,就向村里走去。

临进村子时,他为了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想在什么地方坐一坐。

他于是就顺路走进一片高粱地,找了一块空地方坐下来,两只手麻利地卷起一支旱烟卷。

他刚抽了两口烟,就听见前面的高粱地传来一片沙沙的声响,接着,一个黑乎乎的人影向他走过来。少安仔细一瞧:竟然是父亲!

他父亲走过来,在他面前怔了一下,也没言传,就在他身边坐下来,掏出自己的旱烟锅,在烟布袋里挖来挖去。

“你怎到这儿来了?你怎知道我在这里呢?”少安迷惑地望着父亲。

孙玉厚半天才咄讷地说:“我就在你后头走着……我让兰香先回去了。我怕你万一想不开……”

少安鼻子一酸,竟冲动地趴在高粱地上出声地哭了。在这一刻里,在父亲的面前,他才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个孩子!他需要大人的保护和温情,他也得到了这一切——哎,让他哭一阵吧,痛痛快快地哭一阵!这样,也许他心里会好受一些的……

少安听见他父亲的哭泣声,才惊慌地从地上爬起来。

父亲也哭了。他就不能再哭了。亲爱的爸爸很少这样在孩子面前抛洒泪水,现在却在他面前如此不掩饰地痛哭流涕,这使他感到无比震惊!

他立刻又把自己从孩子的状态变成大人的状态,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难受。我什么事也没!我只是一时心里闷得不行,想一个人消散一会儿。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出边事;我才二十三,怎么可能往绝路上走呢?你想想,我从十三岁开始和你一块撑扶这个家,我怎么能丢下这一群人呢?你不要哭了,爸爸。你放心!我的心一点也没松,我还会像往常一样打起精神来的。我年轻,苦一点也没什么。咱们受苦人,光景日月就这么个过法,一辈子三灾六难总是免不了的。也许世事总会有个转变,要是天年再好一点,咱们的光景会翻起来的。再说,少平和兰香也快大了,咱两个一定把他们的书供到头。你不要灰心,门里门外的大事总有我承担哩……”

孙玉厚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就难为情地用手掌把脸上的泪水和鼻涕揩掉,在鞋帮子上擦了擦手,然后沉痛地说:“爸爸对不起你。爸爸一辈子没本事,没把你的书供成,还叫你回来劳了动。受苦不说,你这么大了,爸爸连个媳妇也给你娶不回来。爸爸心里像猫爪子抓一样,死不能死,活不能活啊!”

少安重新点着一支旱烟卷,对父亲说:“我的婚事你不要熬煎。我年龄还不算大。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呀。”

“你也不小了,得看着给你瞅个媳妇。只要有你合心的,财礼多少不怕,咱们打闹着借,慢慢再还。我现在还能出山哩,少平高中也快念完了,咱父子三个熬上几年,就会把账债还完的。”

“我不想掏这些财礼。财礼重的人家我不会娶。咱们不能再欠账债,这样一辈子也翻不起来!”

“可是天下没有不要钱的人家啊!”

“慢慢碰吧……爸爸,天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家里人一定心焦得不知咱两个出了什么事。”

于是,孙少安父子俩就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出了高粱地,在月光下顺着公路回家去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女儿确定自己看到爸爸没有去碰暖瓶埋下了伏笔。
B.“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揪”字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听到爆炸声而不得不出来一看究竟的尴尬。
C.“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作者一再强调“没碰它”,意在为后文女儿对爸爸的揽责行为感到疑惑提供依据。
D.“客厅里的爆炸”交代了文本的主要事件,“爆炸”一词含义丰富,既引人注意,又蕴含对文中爸爸的赞美之情。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篇幅短小,但结构精致,讲究前后照应,如“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与后文“暖瓶是自己炸的”相照应。
B.文本一中“绝望的碎裂声”,“绝望”一词生动地写出暖瓶碎裂的无法挽回的情状,突出爸爸当时无奈的心情。
C.文本二中“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使用白描手法,写出孙少安面对星星点点的灯火时的触动。
D.文本二在描写父子痛哭交谈的场景时运用了细节、神态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安的无助与坚强、孙玉厚的愧疚。
8.文本一中,爸爸主动说是自己打碎了暖瓶,并告诉女儿“只好这样”。有人认为爸爸的做法深蕴生活的智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两则文本中的父亲在文中的地位不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夫秉皓白而不黑,行纯粹而不糅,处玄冥而不暗,休于天钧而不石为,孟门、终隆之山不能禁,唯体道能不败。湍濑、旋渊、吕梁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涧、飞狐、句望之险不能难也。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非得一原,能至于此哉!

(节选自《淮南子》)

材料二: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君子哉!尹绰,面訾不面誉也。”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子贡问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

孙卿曰:“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有人贵而不能为人上;贱而羞为人下。此奸人之心也。身不离奸心,而行不离奸道,然而求见誉于众,不亦难乎?”

公叔文子问于史叟曰:“武子胜事赵简子久矣,其宠不解,奚也?”史叟曰:“武子胜博闻多能而位贱,君亲而近之,致敏以逊;藐而疏之,则恭而无怨色;入与谋国家,出不见其宠;君赐之禄,知足而辞。故能久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

【注】①石为:同“毁”。②孙卿:荀子,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③逊:谦逊。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A事B长C贱D事E贵F不肖G事贤H此I天下之通J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誉,指毁坏和赞誉。“毁”与成语“毁家纾难”中的“毁”含义不同。
B.孰,疑问代词,指谁,与《师说》“孰能无惑”中的“孰”含义相同。
C.仄陋,指鄙陋卑微。“陋”与《陈情表》“至微至陋”中的“陋”含义相同。
D.植,指栽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道”之人身处江海之上,精神仍然内守于心,孟门、终南这样的高山阻挡不住,深潭、吕梁这样的深渊滞留不了。
B.赵简子认为尹绰不重视他,总是当众指出他的缺点,让他很丢面子;尹绰认为自己做得对,孔子也认为尹绰的做法是君子之行。
C.随从晏子的官员们反对辞退高缭,他们认为高缭侍奉晏子三年,晏子不仅没有给他爵位,还要辞退他,这样做不近人情。
D.子贡向孔子请教做人臣应遵循的道理,孔子以土地为喻,告诉他应该像土地一样功劳很大却不在意,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2)身不离奸心,而行不离奸道,然而求见誉于众,不亦难乎?
14.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品质“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25更新 | 76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 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注】①杜相公:杜鸿渐。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征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②五云:这里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③三台:星宿名,这里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帘白舫”色彩鲜明,倒置于句首,渲染了官船的煊赫与威严。
B.诗中的“回”字极有气势,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及秋天巫峡的高峻。
C.“枫叶下”“菊花开”展现了一派红叶飘飞、金菊盛开的动态景象。
D.诗人以“五云”喻指京师长安是个好地方,流露出对长安的向往。
16.此诗曾有“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入朝,辟李秘书入幕,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的注释,有人据“李追赴之”认为杜诗颈联有讽刺李秘书趋炎附势之意。你对此说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11-25更新 | 92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 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