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上海 高一 期末 2024-01-25 1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篇名句默写、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1. 根据教材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李煜的《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024-0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二、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2. 老师让同学们在两周内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作为读过该书的你,希望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对作品的理解。

(1)小闵同学准备阅读该书,下面哪种方法你不建议采用(     
A.阅读书的前言、重刊序言和书的后记。B.阅读各章目录并试着理清其中的关系。
C.逐章逐句阅读,分析内容、理解概念。D.网上看别人介绍该书的导图代替阅读。
(2)在读到《乡土中国》“家族”这一章时,小闵同学产生了一些困惑,经过你的解释,他才明白符合书中意思的是(     )。
A.中国人所说的“社会圈子”就是西方的团体。
B.中国人所说的“大家庭”就是指家里人口多。
C.家庭这种社群是暂时的,和国家社群不一样。
D.中国家庭扩大的路线包括父系和母系两方面。
2024-01-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3. 寒假到了,你作为实践小组的组长,准备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家乡文化调研活动。


(1)你想带领大家参观武康大楼并了解其前世今生,下面哪项安排不够合理     )。
A.组员分工协作,搜集武康大楼的历史资料。
B.确定调研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调研提纲。
C.你打算从游客入手,来设计一份访谈提纲。
D.调研结束之后,整理材料撰写一份建议书。

(2)你在撰写建议书时总觉得有一处表达不妥,它是(     

曾几何时,武康大楼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我们建议,②既然要对它进行维修,那就适当作一些修饰,让它看上去③美轮美奂,也可在周围栽植绿植,安置一些④栩栩如生的雕塑。

A.①B.②C.③D.④
2024-01-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王效英

梁衡

①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1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②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五十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颊也已爬上皱纹,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

③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④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⑤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源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

⑥你在沙发上坐着,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2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想起那天见面的情景,想起那天你说的话。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它来表示生命,

⑦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正要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淡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它们像刚断奶的孩子,身子骨还弱,胳膊腿还细,平日里还要靠你起早贪黑地遮风挡雪,可现在,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它们没有一点抵抗力啊,任人砍剁,根露枝弃。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⑧但你终于挺过来了!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你又挺起胸到天山上去挖树,到兴安岭去采种。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阴差阳错,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它是你1960年从东北带回的第一批树种。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意志。

⑨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由于采种、育苗季节,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林业队的大婶照顾,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把你当作阿姨。你十八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站在飞奔的卡车上,透过烟尘,只依稀看到了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过娘家。几乎年年春季出差归来,车过宝鸡,遥望秦岭那边,老母在倚门盼女,但怀抱里的树种又正是播种期,硬硬心,不下车,又回到了住地。就这样,一年一年,一次一次,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也白了。终于,老母亲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这个无情女!但是,她走在街头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她原谅了你。

⑩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它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种植出来的。这树木的绿是用人的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3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这千里黄沙戈壁,这儿的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4.第①段加点的“信念”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梳理王效英人生轨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岁时随军进疆,萌生让戈壁染绿的想法。
B.毕业后到石河子,横跨半个中国找绿化树种。
C.“文革”中树苗被毁,奔走呼告就像祥林嫂。
D.从头开始,到处采苗、育种,从未见过母亲。
6.假如你是石河子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写《石河子的过去和现在》一文时,下面不可用的一项是(     
A.当年的石河子,曾是一片黄沙之野。
B.现在的石河子,绿色洇染再无戈壁。
C.当年的石河子,种树保树之路曲折。
D.现在的石河子,转化自青春与牺牲。
7.对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句子都提到“绿色”,呼应了文章标题。
B.第一句总领全文,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C.第二句是借绿色来表现人物顽强的生命力。
D.第三句将绿色和人物融为一体表达思念情。
8.同样是记人,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有明显的不同,请作分析。
2024-02-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仁怀乡下

胡性能

①春分刚过几天,我来到了贵州仁怀乡下。一早乘车离开市区,向郊外驶去,天空下着小雨,道路蜿蜒而模糊。二三十分钟后,车停了下来,视野里不再是城市的高楼和摩肩接踵的人群,而是一片铺陈开去的果园、错落有致的安静民居、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头。我想到了踏春二字。

踏春,这是个疏远得让我感到陌生的词。我已经很多年没来到春天的田野了。置身于城市,我对季节的更替日益麻木,常常是夏天到来,才知道春天已然远去,而当秋天的果实摆满街头,才发现夏天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所以,2023年的春天,当我来到仁怀乡下的水塘村,带有凉意的空气钻入肺腑,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好像错过了什么。是的,我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人生过得混沌、仓促、恍惚。

③置身于乡下,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春天是从地底渗透出来的。枯干了一冬的树木,在春分前后开始苏醒、萌动。视野里,到处都是绽放的桃花、李花和杏花。我到水塘村时,小雨尚未停歇,世界像是披了一层面纱,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蓬勃生长的味道。花朵盛开的田野,令人想到大地的婚房。植物的花瓣羞涩地展开,露出里面的花蕊,而春风将成为秘密的信使,将花粉传递。

④春雨柔弱,下了一会儿便停了。不远处的菜地里,两个农妇在采摘蚕豆。在南方,蚕豆作为小春作物,往往在秋冬交会时节种植,到了春分前后便可开始采摘。若是鲜豆荚,采收期只有半个月左右,过了这个时段,豆荚就老了。小春收割后,便可种植一年中最重要的作物:水稻、苞谷、洋芋、大豆……春种秋收,大春作物种下,如果风调雨顺,秋天便会有好的收成,农民心里也就有了底。

⑤中国民间自古便有踏春的习俗。《诗经》里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让人想象无数青年男女去东门外踏春的情景。在古代,城门外就是乡下了。乡下,便意味着有田畴、山水和植物。看田畴色彩的变化,看山枯水瘦,看植物衰荣,便能够清楚地知道此刻处于一年中的什么位置。在城市中,从那些高耸的建筑上,是无法看到四季更替的,大工业生产的玻璃幕墙,永远保持一副冰冷的面孔。而乡下是鲜活的,山岗、田畴、小河、山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每一天都不一样,那种细微的变化,积攒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定会带给人新奇的感受。有的时候,一棵野草拱破地表,出现在春天的细雨中,只是一个夜晚的事情。听见春天的召唤,醒过来的不仅是植物。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之后是惊蛰,万千沉睡的生灵睁开了眼睛。踏春,到乡下走走,我们体内的钟表,会得到大地节令的一次校正,也意味着我们的肉身和灵魂,加入了春天的合唱。

⑥糯米是细粮中的细粮,用糯米制作糍粑,是南方人的生活习俗,在水塘村的一户农家,我吃到了新制的糍粑。舂捣糍粑是个体力活,石臼里蒸熟的糯米,会附着在木质的捣锤上,一般人舂捣不了几次,立即英雄气短。我看那个石臼,是用一块合抱大的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看色泽,有些年份了。水塘村人吃糍粑,还会佐之以炒香碾细的黄豆面。糍粑的软糯微甜,与豆面的芳香融合,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的恩泽。在仁怀乡下,舂捣糍粑是一种特殊的欢庆仪典。人们聚在一起,劳作、交谈、品尝,于软糯香甜的滋味里,品尝人生旅途中结下的糖霜,体会着群体生活带来的温暖。

⑦此时,春分已过,土地又开始了它慷慨的给予。我知道在附近的地埂里,鱼腥草正在长出新芽,在仁怀乡下,人们把鱼腥草叫做折耳根,凉拌、炒火腿、打沾水,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佐料。所以,空气中似乎总弥漫着一股折耳根的味道。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踏着时令节拍而生长的蔬菜,可以看作是调整人们内在气息的良药。春天,油菜花开。开花的油菜薹焯水后迅速密封,只需一夜,便能够制成冲菜,在芥末引进之前,冲菜起到了芥末的功效,吃上一口,屏住呼吸,便会有一股刺鼻的冲味直达天灵盖。这让人想到,那些沉睡的昆虫,听到春天来自远天的雷声便会醒来,冲菜可以让人身体里冰封的江河得以消融,迎来热烈的喧响。这个季节,在仁怀乡下还可以吃到新摘的香椿,洗净、切碎,混合了鸡蛋煎出来,有着春天的芬芳。

⑧尽管此行时间很短,但毕竟回到了久违的自然中,带给我内心隐约的甜蜜与欣喜,就像有什么喜事即将降临。所以,我们不仅春天要去野外郊游,夏天也应该到乡下感受生命成长的热烈与蓬勃,而秋天,当我们面对收获的土地,会对土地充满感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我固执地认为,一个感激土地的人,是会远离忧郁的。至于冬天,虽然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万木萧瑟,是山野冷寂,但安静的冬天,是我们盘点的季节,有一些事情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来年才会有好的开头和主张。

⑨人是大地之子,人类的生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生活能与大地的节奏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肉身和精神,也会像大地一样通泰、健康。

9.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文章写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与物,请简要概括。
11.有人说,第⑥段和上下文联系不紧密,可以删去,你觉得呢?
12.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4-01-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次韵湖上

[宋]黄机

黄花似钿,芙蓉如面,秋事凄然向晚。风流从古记登高,又处处、悲丝急管。

有愁万斛,有才八斗,慷慨时惊俗眼。明年一笑复谁同,料天远、争如人远。


【注】①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诗。②钿: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争:即“怎”。
13.“次韵湖上”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1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花”两句写了秋天的景物。
B.“秋事”一词是指秋天的农事。
C.“风流”三句写登高听到乐声。
D.“慷慨”指词人为人处事大方。
15.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复杂,请加以分析。
2024-01-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欢不暇熟,又掣掣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②挈挈:急切地。③吾子,相当于“您”,尊称。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2)南越中数州(     )
17.下面对【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这世上已经没有老师了。
B.韩愈因“为师”得“狂”名。
C.狂犬吠雪说明世不容“怪”。
D.“雪”和“日”指韩柳二人。
18.请分析【甲】文中画线句为什么分别用疑问语气和肯定语气。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20.【甲】【乙】两选文都谈论的是“从师”,请分析其不同
2024-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门山百泉记

【清】姚椿

①苏门百泉之胜闻天下,百泉奇丽,传述赋咏,而苏门不甚称。诸君子何以乐之留连而不能去□?心疑其故,无以明也。

②戊子季秋,自武陟往为泉上之游。道中见太行众峰环抱矗立,而岩险崭削,仞壁绝跻攀,使人肃然敬畏。至则日已薄暮,次展偕友邢子往焉。朝曦绚色,残月留曜,森郁之气,非复河朔。乃登啸台,下观乎泉源。泉之胜,似杭西湖,喷沫跳跃,蕴藻纷敷如五色鱼,诡异万状,则西湖无之。或云似济南趵突泉,此聚彼散,故为尤胜。要之,兼此二美矣,与邢子言曰:是地也,诚以泉著,然与子登山之颠,则危岭穹岫,左揖右拱,平原千里,迤逦莫可纪极,此他处所绝无也。邢子曰:然。

③予于是思是山也,处太行之麓,山之气势雄阔,得水而后有所止;水之光彩焕发,得山而后有所养。泰、华列岳虽旷远,所跨地不过数郡;太行独绵亘里历数千,而后入于海,故不可以列岳数,其雄伟高秀,钟之于人,多为名贤,异乡君子游于此者,益有以发抒其心胸,而畅导其志气。诸君子之所遭涉,虽治乱不同,其严毅刚劲,既有得于山之高大而峻远,而复以斯泉之灵巧善变利济不穷者,以疏瀹其沉滞,则其德性之日益进乎高明也固宜。

④若夫谓山之木,昔荫而今童,此虽地力有盛衰,而诸贤之所以成就,或不在此。今复植种数百株,日月逾久,安见不有如昔人之兴起者耶?故发斯议,以诒后之人,游之次日,次获嘉旅舍记。


【注】①苏门百泉:在河南苏门山麓,因泉眼众多,故名。②诸君子:指历代居住在百泉湖畔的名人。③武陟,和下文的获嘉都是县名,在河南省。④疏瀹:疏通。⑤童:光秃无树。
21.如果在第①段画线句后加一个语气词,下面合适的是(     
A.哉B.矣C.耶D.乎
2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往百泉上游,路两边越是岩壁陡峭。
B.早晨呈现绚烂朝阳和残月辉映的景象。
C.百泉像西湖和趵突泉,但比两者都好。
D.登上山巅所见之景色是别处所没有的。
23.文章明明是记苏门百泉,为什么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太行山?请作分析。
24.简要概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2024-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5. 写作。

曹操追求的是天下归心,陶渊明追求的是返自然,李白追求的是开心颜,杜甫追求的是天下寒士俱欢颜,袁隆平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学,你的追求是什么呢?

请以“谈追求”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班级及其他带有明显易辨认特征的信息。

2024-01-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名篇名句默写、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整本书阅读
1
语言文字运用
1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名篇名句默写
2
阅读与鉴赏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家作品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94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二、整本书阅读
20.65《乡土中国》简答(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
30.65得体  建议书  计划书/活动方案选择题组
四、现代文阅读
4-80.65新闻、通讯、访谈实用类文本
9-12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五、古代诗歌阅读
13-150.65即事感怀
六、文言文阅读
16-200.65韩愈(768-824)  柳宗元(773-819)  单篇论文
21-2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七、作文
25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全命题作文  梦想 追求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