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韩愈(768-824)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
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
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5.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太行之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新安程氏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汊口定居,家族当中名声显扬的是宋朝的程珌。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得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为此地盘绕在两山之间,其二为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盘旋居住的地方。
D.李愿在盘谷居住,吃食取于自然,生活随性而为,没有规定的作息时间,这样的生活让他远离了朝堂纷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5.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但写作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2024-06-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曰:“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①启:禹的儿子。②丹朱:尧的长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历年A多B施泽于民久C启贤D能E敬承继禹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材料一中“有诸”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意义与用法相同,与材料二中“禹传诸子”中的“诸”不同。
B.与,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词义均不同。
C.“舜荐禹于天”,是中国上古时期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的体现。
D.致,送达。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和《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词义均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孟子认为传位给谁取决于上天的意愿。
B.孟子认为,益辅助禹的时间短,给予百姓恩惠的时间也不长,他们的儿子贤明与否,非人力所能做到。
C.有人认为禹的贤明不如尧、舜,韩愈认为尧、舜传位给贤明的禹,是想让禹找到可以统治天下的地方。
D.材料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材料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逐层推进,以孟子难找合适解释自圆其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2)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韩愈给出的理由。
2024-06-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士之蕴A其所有B而不得C施于世者D多E喜自放F于山巅水涯之外G见虫鱼草木H风云鸟兽之状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指留传,与成语“功败垂成”和“永垂不朽”的“垂”词义均相同。
B.不得已,指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与现在所说的“不得已”意思相同。
C.盖,句首发语词,此处指大概,另有“夫”也可作发语词,但通常不译。
D.殆,表推测,指恐怕、可能,与“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如文王、孔子等人都是凭借立文而著称的。
B.韩愈阐释了自然界发声的原理,不是物体本身会发出声音,而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如草木和水本来都没有声音,因为风的摇动或震荡才发出声响。
C.世间乐器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每一种都“善鸣”,在韩愈看来,只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才是乐器中的“善鸣者”。
D.欧阳修认为,好友梅圣俞因为在仕途上不得志,所以通过诗歌来发泄,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白白地借虫鱼等物抒发困窘愁闷的感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2)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
5.三人都在探讨诗文创作理论,其观点分别是什么?
2024-05-28更新 | 53次组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事A修而谤B兴C德高D而毁来E士之处F此世G而望H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中是宽恕的意思,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B.病,文中是担心、忧虑的意思,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病”意思不同。
C.称,是称赞、赞扬的意思,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
D.国家,古代把大夫的封地称国,诸侯的封地称为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责已”“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B.古代的君子要求别人“轻以约”,别人有一点优点和才能都得到了肯定,故而古代的一般人也乐于做好事。
C.作者认为,如今的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很少,自己没有优点和能耐却欺骗自己和别人,以致不能取得进步。
D.当作者称赞或批评某人时,赞同或反对的是某人的朋友、无利害冲突者,以及恐惧者,其余的则置身事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5.作者认为,今之君子对待别人是什么态度?
2024-05-2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足下离东都,凡两度枉问,承已达宣州,虽抱羁旅之念,亦且可以度日,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宣州虽称清凉高爽,然皆大江之南,风土不并以北。将息之道当先理其心心闲无事然后外患不入。风气所宜,可以审备,小小者亦当自不至矣。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况亲爱尽在左右者邪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之言行,而无瑕尤,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曰:“何疑?”疑者曰:“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曰:“凤凰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疑者乃解。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天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合于天而乖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邪!

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以此忽忽,思与足下相见,一道其怀。足下何由得归北来?仆不乐江南,官满便终老嵩下,足下可相就,仆不可去矣。愈再拜。

(节选自韩愈《与崔群书》)

【注】①清河者:这里指崔群。②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借指官位。③眉寿:长寿。古人认为眉毛长是长寿的象征,故称“眉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息之AB当先CD其心E心闲F无事G然后H外患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承已达宣州”与《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含义相同。
B.“考之言行”的“考”指考察,与成语“深稽博考”中的“考”含义相同。
C.“千乘之位”与《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足下何由得归北来”与《苏武传》中“子卿尚复谁为乎”的文言句式类型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群离开东都洛阳来到宣州,韩愈认为他能乐天安命,不以得失为忧,希望他善于保养身体。
B.韩愈多年来往游处于朋友之间,交往相识的有成百上千人,但真正仰慕佩服的只有崔群一人。
C.韩愈认为自古以来不贤者大多在机遇、寿命长短等方面都优于贤者,这与上天的意志是相悖的。
D.作者向友人倾诉了身体、精神状况的不佳和家中遭遇的不幸,表明终老嵩山的愿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况亲爱尽在左右者邪!
2)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
5.为什么有人认为崔群虽十全十美,仍然有可怀疑的地方?韩愈又是如何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舜之子亦不肖。舜之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                       肖:孝顺
B.舜之               相:辅佐
C.莫之致而          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             淑:美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                    禹传
B.昔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
C.不从尧之子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            尧舜传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2024-05-16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2024-05-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送石处士序(节选)

(唐)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朴于衣食,劝仕不应。与先生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与友别,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威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有删改)

材料二: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牛,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鉄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然取拔亦多,若政有所不通,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私怨于尽取也。

(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于是A撰书B词C具D马币E卜日以授F使者G求先生H之庐而请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龟卜”指古人用龟甲灼裂来预卜吉凶,材料二中“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中,引申指士大夫。
B.“归输之涂”中“涂”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涂”用法和意思均一样。
C.“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中“致”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意思不同。
D.“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中“不市”与《促织》中“操童子业,久不售”中“不售”同义,均为不愿为世所用之意。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乌公与从事的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塑造石处士生活简朴、学识超群、在寇聚于恒时能挺身而出的隐士形象。
B.从事称赞乌大夫文武双全,忠孝兼备,为国而非为己求才,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乌公的形象。
C.“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良马了,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D.乌公任用温处士是请石生做介绍人的,因此必须提及石生;提及石生,又可见乌公能广揽贤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5.赠序文主要是叙说友谊,表达友朋间的情谊,而韩愈则以推陈出新的笔力和超凡脱俗的才情,扩大了赠序文的写作内容,被姚鼐称赞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两则材料中作者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5-02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选自《论语·颜渊》)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

京兆府司录。诸曹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粗。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线,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公卿欲其一至京师,君以再不得意于守令,恨曰:义不可更辱又奚为于京师间竟闭门死年六十。君娶河南东柳氏女,二子:升奴、胡师。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所。

其兄将作少监昔,请铭于右庶子韩愈。愈与君为御史被谗,俱为县令南方者也,最为知君。铭曰:谁之不如,而不公卿?奚养之违,而不久生?惟其颉颃,以世厥声。

(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义A不可B更辱C又奚为D于京师E间F竟闭门G死H年六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一句句式结构相同。
B.“诸曹白事”中的“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词性相同。
C.“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文中指西安,类似的称呼还有“王畿”“京畿”等。
D.“治迫岭下”与《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的“迫”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君为人方正刚直,文才出众,因谗言与韩愈等人遭贬谪至南方,后又蒙受国恩,一起在江陵担任属官。
B.张君在京兆府任司录时,其威严令同僚心生敬畏,后相继担任三原县令、礼部员外郎,以守法秉公著称。
C.张君任虔州刺史时,大力整治民风,推行教化,勇于为民请命,上疏免除不合理税收,深受百姓的爱戴。
D.张君性格倔强,坚守道义,不阿权贵,曾因坚持守法而被免官,他虽未列公卿,但品格高洁,留名后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
(2)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5.材料二中张君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4-2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