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前372-前289)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俗,与道相辅而行。”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含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节选自《庄子·山木》)

材料二: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市南宜僚:楚国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隐约:困穷,穷乏。③无形倨:无,通“毋”,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执。⑤方舟:谓两舟相并。⑥张歙:张,撑开。歙,收敛。引申为向岸边靠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虚而今也D实E人能虚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大方,广大之境,指大道,现代汉语“大方”的意思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捐,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D.反,返回,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南子晋见鲁侯时见他面带愁容,一问才知鲁侯是因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从不放松,但祸乱仍频出。
B.市南子认为鲁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狸和豹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却被人伤害的例子,来点明鲁国是鲁侯忧愁的原因。
C.市南子认为鲁侯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鲁侯的忧愁,使他放宽心胸。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节俭”,材料一侧重于减少君王的浪费,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侧重于说明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是一种品德修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2024-05-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候)我,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中的“罪”意思相同。
C.“汤是也”与“是罔民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徯我后,后来其苏”与“曾皙后”中的“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草”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2024-05-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黄金二卷)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1],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2]之不,舜之子亦不肖。舜之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                       肖:孝顺
B.舜之               相:辅佐
C.莫之致而          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             淑:美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                    禹传
B.昔舜荐禹于天     虑其患而不传
C.不从尧之子从舜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益而之启            尧舜传贤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2024-05-16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
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
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
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
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
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
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5.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2024-05-16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注】①爵: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
C.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
D.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
B.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的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
C.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
D.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
2024-04-24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衡阳市高考考前仿真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是用                      希:变得稀少
B.往归焉                      盍:何不
C.不重赏                      利:认为有利
D.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暴易暴兮                      ②不可赏使也
B.①命衰矣                         ②居北海
C.①思乡人处                      天下之诸侯
D.①武王让以天下弗受        ②夫岂有求为哉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5.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其大蔽A数千牛B絜之C百围D其高E临山F十仞G而后有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C.实,果实,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词义不同。
D.恶,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以顺从为正道,到了夫家要听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更要谨慎做事,恭敬对待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妇。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4-04-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4-21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