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期末 2024-02-15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通假为,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
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
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
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
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弧上的舞者·钳工王(节选)

梁晓声

全权代表年轻得很,才三十一二岁。风度翩翩,踌躇满志。对他所表现出的客气,是那种矜持的客气。矜持中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儿。比对方年长近二十岁的章华勋,还是感到自尊心被什么尖锐又细长的东西深深刺了一下。

他怔了几秒钟,一笑,不置可否地说:“非常感谢贵方的信赖。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

对方说早了解过了。对他在工人中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对他管理方面的能力,是丝毫也不怀疑的。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现在就可以由我向您颁发委任证书!”但他并没接证书。他说:“可我是有二十余年党龄的党员……”

对方又一笑:“章先生不必多虑了!只要不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党员退党。”

他仍犹豫着不接证书。一想到将有半数以上工人失业,他内心里矛盾极了。仿佛接了证书,就等于从道义上背叛了那些工人似的。

“章先生有什么条件,尽管讲出来。您儿子大学毕业后,可以入厂,还会得到重用……”

他双手不由自主地接过了证书。章华勋又想到那些工人的失业问题,心里很不自在,很别扭,很不是滋味。

他陪对方四处视察厂区时,几次欲提出修改合同上那两个关于失业工人安置的百分数的建议,但对方不断地问这问那,使他根本没机会提出。

一些工人们正在厂区挖沟,抢修暖气管道。管道四处射水,“细雨”蒙蒙,那几名工人的衣服全湿了,脸也全湿了。在十二月的寒冷之下,一个个冻得双唇发紫,浑身哆嗦。

全权代表大发感慨:“在这样的厂里,拿差不多是世界上最低的工资,造出差不多是世界上一流的步枪,这个厂的工人们都很可敬啊!”

他也感慨起来:“您说得对极了!我们厂的工人,个个都是好工人!绝非一半素质好,一半素质不好。这一点我可以很负责地向您打保票!……”

全权代表看了他们一眼,用手朝沟下一指低声说:“你替我记住他们的名字。像他们这样的人都可免除考核成为厂里的工人!我们很需要他们这样的管道工……”

章华勋听了,心中亦喜亦忧。替那几名可免除考核的年轻工人喜,替“钳工王”等一批老工人的命运如何而忧。他们年轻时都曾是国营厂里的骨干工人。十之八九曾是各级“劳模”。“钳工王”还曾是章华勋的师傅……

回到会客室,章华勋终于有机会说他早想说的话了。

“我们现在谈谈合同好么?”

“谈谈……合同?合同不是早签定了么?”

对方将刚端起的茶杯,缓缓地又放下了。他的话使对方感到了几分意外,也感到了几分麻烦。

“是啊,但不是我签的,是我的前任……”

“不管是谁签的,都已经是既成事实。我的责任和权限,只不过是来履行一下接收这个厂的程序罢了。”

对方不给他留有一点儿余地。

“可……我现在不还是这个厂的厂长么?所以我认为那合……”

因为明明知道从对方到达那一天起,便意味着这个厂已经正式易主了,便意味着自己这位厂长已经被取消资格了。章华勋有点儿理直气壮不起来。

“你已不是什么‘三二三’厂的厂长了。‘三二三’厂已成为历史了。你已是我们将定名为‘绅士服装厂’的副经理了。你的立场应该彻底转变到和我相一致的立场上来!”对方的口吻中,已经带有训导的意味了。

“即使我以‘绅士服装厂’副经理的头脑思考,我也还是认为那合同……”

“章副经理,我再强调一次,我不愿,不想,也没有半点儿义务跟你谈合同!”

对方沉下了脸,口吻已经变得有点盛气凌人了。

章华勋怔愣住了。而对方重又端起茶杯,缓和气氛地笑笑:“咱们君子协定,说不谈合同就不谈合同!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

章华勋突然大光其火,挥了下胳膊,放开嗓门嚷道:“谈!必须谈!非谈不可!你竖起耳朵给我听明白了!……”

对方没料到他会突然发作,被他的嗓门惊得手一抖,洒了一身茶。于是轮到对方愣住了。

他从桌上拿起了那委任证书,一大步跨到对方跟前:“你以为就这么个玩意儿,就能使我一点儿都不替工人们的利益着想啦?就能使我彻底地站在你们的立场上啦?没门儿!……”

他将大红的委任证书抛在了对方脚旁。

对方弯腰捡起证书,掏出手绢擦了擦沾土的水迹,不言不语地笑望他。那意思是,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于是章华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合同中的两个百分数,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有删改)

文本二:

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梁晓声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中篇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直面现实,歌颂正义,充满正能量……他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他以“弧”比喻文学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立场。故我们也用他自己曾写过的文字作为他这一套中篇小说集的总名——《弧上的舞者》。在我们看来,这一位作家,仍不倦地睽注着现实,仍不倦地舞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述了全权代表的状态及章华勋的感受,呈现出强烈的反差,从而吸引了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B.“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章华勋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对方信任的感激。
C.“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一句全权代表表面说天气,其实是为了缓和与章华勋谈话的气氛,故意岔开话题。
D.全权代表对章华勋想就合同中数据进行商量一事,根本不予理睬,最后见章华勋态度强硬,才表示愿意洗耳恭听。
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所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年轻工人冒着寒冷抢修供暖管道。
B.“双唇发紫,浑身哆嗦”等细节间接地表现了工人们务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C.“细雨蒙蒙”“十二月的寒冷”等表明了工人们抢修中工作环境的恶劣。
D.引发了全权代表的感慨与章华勋对“钳工王”等其他工人命运的担忧。
8.请简要概括章华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9.文本二中提到了梁晓声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2024-02-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付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腾》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选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更欲A受之B非欲C复D以为荣E欲F以G为外援H为万安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B.“绝宾客往来之望”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字的意义不同。
C.“迁”指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可平转,为区分常在其前加一字,如左迁,指降级。
D.诚,意为“确实”,与《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纪轻轻就被举荐为孝廉,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誉,因此在济南任职时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
B.曹操回乡后本想过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但这个愿望落空了,于是下定决心,用二十年来使天下安定太平。
C.曹操本可借讨伐董卓之名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担心重新引起祸端,所以常常裁减士兵,不愿扩充军队。
D.曹操担心人们私下议论他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于是学周公著《金縢》之书写了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真实想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2)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14.文中曹操是如何解释自己不放弃兵权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注]还解辟寒无?


[注]遗犀:亦作“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髻子伤春懒更梳”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词的主旨,“伤春”一词统摄全词。
B.上阕由物及人,由近及远,用晚风、落梅、淡云和疏月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氛围。
C.下阕从室外转到室内,玉鸭、熏炉、瑞脑、朱樱、斗帐等词语写出了室内的华美。
D.结尾一句词人假借向犀角梳的发问,进一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16.请从情感方面谈谈这首词与词人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有何异同。
2024-02-15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