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一 期末 2024-02-25 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传统农耕技艺是中国人生产智慧的高度凝结,乡土文化已成为特色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才能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得到激活与创新、赓续与发展。

还需要看到的是,乡土文化反映了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根植于乡土的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村中的人们遵循的处世哲学与行为准则。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

以文富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容与内涵,发展文、农、旅融合性产业,加强文化和科技的嫁接,丰富乡土文化产品形态,将乡土产品卖出去,让乡土韵味、乡土风情传播出去,引入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时,活化、提升传统手工技艺,培育乡村能工巧匠,加强创意设计支持,将乡土手艺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产品。依托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乡村文化集市,联通政府、企业、农户等主体,打通生产、流通、营销环节,打造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IP,形成品牌价值,拓展乡村产品价值空间,让资金流与知识流相得益彰。

以文育民,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弘扬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号召、吸引乡里乡外的能人支持、投入乡村建设,凝聚乡村发展的合力。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写入村规民约,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道德文化。

以文乐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合乡土文化元素,不仅在文化标识上,更要在功能布局、服务供给上,凸显孝亲和善、敬老护幼、邻里和睦等精神内核。以歌以舞以棋以艺展现乡土文化,让乡土文体文娱活动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魏鹏《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文明培育、文化发展,更多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从农闲时节无事可做,到一年四季生活充实;从文化活动乏善可陈,到文化礼堂人气满满……如今,在文化滋养下,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千百年来,棠棣村居民世代采兰、养兰、卖兰,涵养了独特的兰文化。如今,棠棣古朴的街道两旁,关于兰花的诗句和画作以墙绘的形式扮美村庄,彰显春兰故乡的深厚底蕴。同时,打造兰乡有礼乡风文明特色品牌,让文明之花开满山村。以此提振农民精气神,孕育社会好风尚。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浙江省安吉县,名为余村印象的农家图书馆不限于提供阅读服务,还包含乡村文创、教育研学、产业展陈等多个功能区,成为综合文旅驿站,为村民带来多样文化体验。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效果导向,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吸引群众深度参与。

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文化强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依托茶资源,村民不仅种茶、制茶,更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让小茶叶成为大产业,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有利于激发产业发展的潜力,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能量。

富口袋富脑袋两手都要抓。乡村文化建设在为文化留住血脉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一幅幅山水与人文共美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张帅祯《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从而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以此达到全新开发利用乡土文化的目的。
B.作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孝亲、仁爱、天人合一等根植于乡土的审美情趣,一直是乡村人遵循的处世哲学、行为准则。
C.以文富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富脑袋”,将其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
D.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就是把乡土文化中的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等写进村规民约中,作为治理乡村的依据和纲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要走进百姓生活,满足群众需求,培育文明新风,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提振乡村人民精气神。
B.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要想吸引群众深度参与,需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效果导向,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C.乡村文化建设在为文化留住血脉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既要提升物质水平,也要追求精神富足,两手都要抓。
D.材料一材料二都是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侧重谈“挖掘、继承和创新乡土文化”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安徽铜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姜(一种食物)文化。每年清明时节,铜陵会举行开姜阁仪式,唱开阁歌;秋分时节,举办“开市”活动,包括朗诵白姜颂文、拔姜、“姜王”评选等。
B.新疆大盘鸡、兰州拉面、云南过桥米线、重庆小面、长沙臭豆腐、北京烤鸭等在全国流行起来,这些地方美食入乡随俗,在配料味道上进行了改造,门店随处可见。
C.山西平遥古城借助文创设计的力量,将传统的建筑、手工艺品、民俗等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平遥的文化魅力,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D.枣庄依托台儿庄古城景区,有机结合本地实际,规划建设了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聚焦特色产业品牌,深挖文化资源,彰显地域特色,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双向赋能、物质精神共富共兴的宽广道路。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4-02-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余梦

孙 犁

我住的大杂院里,有一棵大杨树,树龄至少有七十年了。

它有两围粗,枝叶茂密。经过动乱、地震,院里的花草树木,都破坏了,唯独它仍然矗立着。这样高大的树木,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确实少见了。

我幼年时,我们家的北边,也有一棵这样大的杨树。我的童年,有很多时光是在它的下面、它的周围度过的。我不只在秋风起后,在那里拣过杨叶,用长长的柳枝穿起来,像一条条的大蜈蚣;在春天度荒年的时候,我还吃过杨树飘落的花,那可以说是最苦最难以下咽的野菜了。

现在我已经老了,蛰居在这个大院里,不能再向远的地方走去,高的地方飞去。每年冬季,我要生火炉,劈柴是宝贵的,这棵大杨树帮了我不少忙。霜冻以后,它要脱落很多干枝,这种干核,稍稍晒干,就可以生火,很有油性,很容易点着。每听到风声,我就到它下面去拣拾这种干枝,堆在门外,然后把它们折断晒干。

在这些干枝的表皮上,还留有绿的颜色,在表皮下面,还有水分。我想:它也是有过青春的呀!正像我也有过青春一样。然而它现在干枯了,脱落了,它不是还可以帮助别人生起火炉取暖吗?

是为序。

我的青春的最早阶段,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度过的。保定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荒凉的城市,但也是很便于读书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我待了六年时间。在课堂上,我念英语,演算术。在课外,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领了一个小木牌,把要借的书名写在上面,交给在小窗口等待的管理员,就可以拿到要看的书。图书管理员都是博学之士。星期天,我到天华市场去看书,那里有一家卖文具的小铺子,代卖各种新书。我可以站在那里翻看整整半天,主人不会干涉我。我在他那里看过很多种新书,只买过一本。这本书,我现在还保存着。我不大到商务印书馆去,它的门半掩着,柜台很高,望不见它摆的书籍。

读书的兴趣是多变的,忽然想看古书了;又忽然想看外国文学了;又忽然想研究社会科学了,这都没有关系。尽量去看吧,每一种学科,都多读几本吧。

后来,我又流浪到北平去了。除了买书看书,我还好看电影,好听京戏,迷恋着一些电影明星,一些科班名角。我住在东单牌楼,晚上,一个人走着到西单牌楼去看电影,到鲜鱼口去听京戏。那时长安大街多么荒凉、多么安静啊!一路上,很少遇到行人。

各种艺术都要去接触。饥饿了,就掏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坐在露天的小饭摊上,吃碗适口的杂菜烩饼吧。

有一阵子,我还好歌曲,因为民族的苦难太深重了,我们要呼喊。

无论保定还是北平,都曾使我失望过,痛苦过。但也都给过我安慰和鼓舞,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我在那里得到过朋友们的帮助,也爱过人,同情过人。写过诗,写过小说,都没有成功。我又回到农村来了,又听到杨树叶子,哗哗地响着。

后来,我参加了抗日战争,关于这,我写得已经很多了。

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也结束了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价值如何?是欢乐多,还是痛苦多?是安逸享受多,还是颠沛流离多?是虚度,还是有所作为?都不必去总结了。时代有总的结论,总的评价。个人是一滴水,如果滴落在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是不会涸竭的。正像杨树虽有脱落的枝叶,它的本身是长存的。我祝愿它长存!

是为本文。

1982126日清晨

文本二:

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节选)

孙犁

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较有用的。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欧阳修的《陇冈阡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欧阳修在写他这篇文章时,叙述的只是家庭琐事,夫妇、母子之常景常情。诸葛亮当时虽然是丞相,他这一篇文章,并没有多少空洞的官腔。李密当时的处境,尤其困难,如果他不说真情实话,能够瞒得过司马氏的耳目?这三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语言也很重要,一篇短文,语言文字不讲求,是成不了家传户诵之作的。当然语言文字也与作者的真情实感紧紧相关。我写文章大都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思想所及,情感所系。不作欺人之谈,也不装腔作势。那样就会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但就散文的规律而言,真诚与朴实,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个根本,不能改变。

文章,特别是散文,是和时代的风云、习尚有关的。如果只谈艺术,我们就应该从唐宋以前的散文,多吸收一些营养。从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欧阳修那里,多学习一些东西。其中主要的经验,是所见者大,而取材者微。微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体而微的事物。柳宗元的散文,写驴,写鼠,写麋,写蝜蝂,取材很细小,而意义很深刻。韩愈《进学解》,则对自己作深刻的剖析,发挥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很有勇气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杂院中的杨树是苦难时代的见证者,它经历了自然的风霜、人事的变换,也给了“我”一定的人生体验。
B.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与杨树相处的内容,叙述了拣杨叶、吃杨花等旧事,主要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C.作者在民族苦难中呼喊,参加抗日战争,并用笔书写战争,生发出“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的感叹。
D.作者认为时代会对青春价值作总的结论、评价,个人如果融入社会,他的青春价值将会是长存的。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杨树的特征,比如“两围粗,枝叶茂密”,写出了杨树的苍老。
B.“院里的花草树木,都破坏了,唯独它仍然矗立着”一句运用反衬手法,凸显出杨树的坚毅。
C.作者以“杨树脱落的干枝”引发联想,展开青春的回忆,并以此生发议论,思索人生价值。
D.文本一倒数第二段不仅呼应了标题“青春余梦”,还深化了文章主旨,拓宽了文章意境。
8.文本一“序”“文”一体,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作用。
9.文本二中,孙犁提到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的一些规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孙犁的散文创作践行了哪些规律。
2024-02-2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义熙五年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裕曰: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果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

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屯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咨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十余人,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遭运。超遣尚书郎张纲乞师于秦,太山太守申宣执之,送于裕。裕升纲于楼车,使周城呼曰:刘勃勃大破秦军,无兵相救。城中莫不失色。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超请割大岘以南地为藩臣,裕不许。围城益急。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过A进据B临朐C退守D广固E必不能守险F清野G敢为诸君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熙五年,古代的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等。
B.以为,文中指认为,与《劝学》中“𫐓以为轮”的“以为”词义并不相同。
C.昃,太阳偏向东方,指太阳刚升起,与成语“昃食宵衣”的“昃”意思相同。
D.因,指趁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力排众议讨伐南燕,有人担心他此次大军深入会一败涂地,但刘裕认为鲜卑人贪婪,不知道长远打算,不会占据险要之地来抵抗。
B.南燕国主慕容超听说东晋兵马已经进入岘山,便亲自带兵前去迎战,他的前锋孟龙符与刘裕军队交战不敌,公孙五楼也落荒而逃。
C.刘裕听从参军胡藩的进言并委派胡藩等人率兵偷偷绕到南燕军队的后面,进攻临朐,声称是从海路直接赶来增援的。
D.南燕尚书郎张纲受命去向后秦请求救兵,却被申宣抓住送给刘裕。刘裕命张纲登上楼车高喊无兵来救援,引得城中将士大惊失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
(2)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
14.在讨伐南燕事件中,刘裕能够一步步走向胜利与他的哪些品质密不可分?请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成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石头城:建康的别称,在长江边上,是抗金前线。②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辛弃疾正罢官闲居,故聊以自称。③借使:即使。④鸥鸟伴: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指有归隐心。⑤渔蓑:渔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离别之作,起始两句写饯别宴会上词人醉态狂歌,叹离别的无奈,表达忧伤之情。
B.“但使”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友情亲近也会超越千里。
C.“无情”句与前文形成对比,人有情,山河却无情,硬生生阻断朋友间的相聚相见。
D.“风波”一词语义双关,表面是指“自然界的风浪”,暗中则指“人生政治风波”。
16.邓乔彬先生评价:“稼轩与东坡皆喜庄子,但东坡能行之以处世,稼轩却言庄陶,而实屈韩。”(庄陶指庄子、陶渊明;屈韩指屈原、韩愈)本词下片就体现了辛弃疾的这一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2-2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