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一模 2024-04-10 2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

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

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

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

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

(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材料二: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

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

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

(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使用媒介大多未经过指导,在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时,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B.青少年多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传输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需要青少年多加辨别。
C.进入媒体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素养。
D.新闻从业者不能为博取眼球随意捏造新闻内容,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能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参与和互动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
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同时技术的先进也让青少年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
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
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
3.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下列途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同时协调多方机构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
B.大众广泛宣传媒介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C.家长重塑教育理念,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观点,关注孩子成长,严格控制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
D.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并且积极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思维。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媒介用途媒介了解媒介辨别媒介参与
青少年使用媒介主要用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也有用于获取信息。青少年缺乏对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的认识,觉得媒介神秘,依赖甚至崇拜媒介。不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信息欺骗,有些青少年甚至全然相信媒介内容,转发以为是热点的虚假信息。青少年大多能够熟练地使用媒介浏览并参与评论信息,也有少数人为博取关注捏造没有价值的媒介内容。
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容易影响学习。
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
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
D.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媒介内容创作,但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过核桃坪

吴沛

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如果是泥结石的路面,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

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往往与你的想象南辕北辙,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双河场连一条流淌的河流都没有,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而已。到核桃坪之前,我曾问同行的朋友,那里叫什么名字?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①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也许,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传承久远的习惯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如果不这样叫,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少见多怪了。

虽然核桃坪的春天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这里的春意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总是让现代人相形见绌。大自然坦荡明净,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比之于城郊,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子和柴桂的乐土。木姜子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②这花香,缠绵萦绕,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如影随形,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棵行走的木姜子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而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那它就要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肉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子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滥砍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50岁左右。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他略显单薄瘦弱,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③木姜子花的芳香在房屋旁边的林子里探出软软的头足,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山风就是它们的翅膀,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子,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见我们兴致颇浓,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示下,我们勉强能将这些释放香泽的树种与其他林木区别开来。在这里,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子树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子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棵干枯的木姜子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子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

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山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振奋精神,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像与他特别亲昵。羊群需要人身上汗渍中的食盐,哺乳期中的母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

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向山顶爬行,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已气喘吁吁,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嘘嘘”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

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过核桃坪”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画面感,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B.“核桃坪”这个地名虽然名不副实,但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心愿,当地人对此很坦然。
C.作者引用梭罗的名言,意在说明柴桂雍容、灌木猥琐是因它们在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生长。
D.文中的“朋友”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保持着自然天性,喜爱动物,生命绽放异彩。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的结尾用了感叹号,突出作者听到这个地名时的惊讶和不得其解,因为眼前的景象与地名完全不匹配。
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像”是比喻词,将木姜子的花香弥漫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花香缠绵萦绕的特点。
C.句子③运用比拟、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花香与山风的亲密关系,写出花香跟着山风飘遍山野的美妙情景。
D.句子④作为文章的结尾,运用留白手法,作者目送着羊群“走进了云端”,颇具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8.作者笔下的木姜子、柴桂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梳理概括。
9.学习小组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写得十分精彩,请作为小组成员的你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对语段进行点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夫世间传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遂贪刀钩。廉让之行,大可以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书虚》)

【注】①《武成》:《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是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②传书: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③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季札很贤能,想立他为吴王,他始终不肯。后来季札受封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④刀钩:古代两种普通的兵器。这里是便宜的意思。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许由让A天下B不C嫌D贪E封侯F伯夷G委国H饥死I不J嫌K贪L刀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
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
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
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不能尽信书。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王充则认为世间传书多是一些标新立异之书。
B.披裘负薪者怒斥季子目光短浅,言语粗俗,认为季子是个以貌取人的人,根本不配知道自己的姓名,并拒绝接受季子的道歉。
C.披裘负薪者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拥有做人的尊严,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孤傲。
D.季子辞让吴主之位前往延陵,终身不返,王充赞扬了季子的廉让之心,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由此批判了传书的不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
14.王充认为季子贪图地上遗金“殆虚言也”,他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村桥

罗隐

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

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

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

【注】①鲁人疑海鸟:《庄子·至乐》中有“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后以此典故形容违背本情,无所适从,适得其反;或形容山野之士不耐世俗烦嚣。②庄叟恶牺牛:庄子主张放任自适,而将金钱与高官视为束缚他的东西,比之为养以待宰杀的以享太庙的牺牛。后以此典故表示轻视功名富贵的志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呈现了明月当空,酒旗招展,湖里偶见渔舟相互追逐的图景,营造了悠闲的氛围。
B.颔联中的“莫学”“须知”“恶”等词语情感热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仕宦束缚的反感。
C.诗人用比喻的修辞写自己心如死灰,表明自己对仕宦的热情已燃尽,往事如水远去。
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平易,夹叙夹议,呈现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苍凉的风格。
16.诗歌的尾联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2024-04-30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急切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做出贡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之情,高适《燕歌行并序》“____________”也提到了李广,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3)小刚漫步江边,看着滔滔江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诗名句“____________”,以时空对举,从时空两个角度来体味诗人当时的感受。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月,下了很大的雪,雪势简直可以称为盛大。雪浩浩荡荡,下得满院满檐都是,也下在杏树上。“______”。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杏树的根,此刻还在土壤之下①暗暗积蓄力量。到了年关,年的味道愈加浓烈,满世界都是春的消息。杏树在到处贴着大红春联的氛围中,有一些②坐不住了。但天气依旧是冷,杏树在风中激灵了那么一下,决定还是矜持一些,坐等春风吹遍,方才醒来。

三月,云气初披,春风遍地,纸鸢满天飞。不知道谁家孩子的风筝被杏树的枝条缠住了,我伸手帮忙去够。拉着杏树的枝条一看,已经有青晕泛出。某日的一场雨后,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一簇,又一簇,继而是千朵万朵压低枝的杏花开了。杏花粉中带紫,紫意不那么明显,有一种淡然出尘的美。在渐有暖意的春风中,在润如酥的春雨里,杏花安享着季节的恩典,慢慢袒露自己的心扉。

五月,青杏小小一颗,而后初妆半碧红。有风吹过杏树,掀开杏叶的裙裾,竟然有若隐若现的杏子。小满节气到了,两三场雨后,有燕子在杏树上停栖,那样的逗号,与青杏的句号相映衬,再加上枝叶的文字,多美的一篇文章

六月,梅子金黄杏子肥。杏子隐藏在杏树的怀里,绒毛渐渐温柔,青杏变黄,可谓“麦黄杏”,③字面意思,就是麦芒展露,杏子金黄。杏子黄时,馋嘴的孩童已经④眼巴巴地在树下观望了。“熟了麦黄杏,馋得小孩一撅腚。”少年时,不懂这句话的缘由。后来想想,是偷偷站在板凳上去够吧,一头扎进树荫里,撅腚去扒找成熟的杏子。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C.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19.请用成语替代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要求切合语境,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
20.“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中的“扑哧”“笑”用得极为精妙。请加以分析。
21.加点词语“逗号”“句号”“文字”“文章”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________: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叙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虽然体态变化无穷,________,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________,就是在海外,“中国龙”也广为人知。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上海昌平路桥完成灯光景观改造后,不少市民晚上漫步至桥下光复路路口时,会被马路对面的一面彩绘灯幕墙吸引。从色调看,这些彩绘颇有审美意趣,也很符合城市居民的品位。这面墙也被媒体称为“留在上海的理由”。尽管不会有人单纯为了一面墙而选择一座城市,但这面墙确实让人产生了“归属感”,让人感到一种关怀——自己非必需的情感得到了关注,心情得到了抚慰。所以,这面墙,也是一扇“窗”,连通了城市和人的精神。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的灵魂就是“通”,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也追求“通”,“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通”,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种“软联通”的重要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通”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孟子(前372-前289)  诸子散文  单篇论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10.65修辞手法  连贯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2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个人 他人  融合·碰撞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