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期末 2024-04-15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可见,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乡愁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起码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所以,我认为,无非因为乡村只代表了他的童年记忆,是他置身都市喧嚣时对故乡的一种情感回望。由此展示的只是一个想象的乡村,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生活在乡村之中仍然能够写出田园诗的诗人。比如陶渊明,他既是一位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同时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但是事实上,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好,他根本无法靠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和他的家庭,更难以借此过上体面的生活。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乞食》诗,谈到自己去邻居家要饭的情景,即“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由此,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也就是说,他们情感上回望乡村,理性上又拒绝回归乡村,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回望对象的乡村直接搬到城里。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在此,所谓的乡愁,最终就以园林这种物化的形式被表现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城中村”。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原因之一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乡愁是时间的一种积淀,它需要具体的空间来承载,乡愁随着游子所处时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乡愁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写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共是八个空间。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互相生发,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互为依存。没有时间,空间就是虚泛的。反之亦然。

乡愁形成的原因很多。或是独在异乡。如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的情景,因此就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佳节尤甚。或是归期难定。如唐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所描述的比王维那一首还要凄凉:不仅背井离乡,而且归期难定。或是家乡变了。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是:从军六十五载,好不容易回到故乡,但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亲人都不在了,自己仍然没有归宿感。

可见乡愁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空间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二是由于时间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记忆中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

国外也有学者讲到乡愁形成的原因。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自然地理学》中讲道:“据说山区的空气是乡愁,特别是瑞士人乡愁的原因,因为瑞士人如果来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在听到其民族歌曲时,就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当人们不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时因此而死。”康德的话表明,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乡愁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概括地讲,都是由于时间作用下的空间阻隔与空间异质。

(摘编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B.乡愁有典型的理想性质,中国传统文人田园诗之美,是对并不美丽的原乡的审美表达。
C.乡愁主题的诗主要集中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是少见的身在乡村而能写出田园诗的人。
D.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诗人展示的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想象,而不是乡村的实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会有乡愁。
B.农耕民族与游牧或商业民族故乡观念的有无浓淡决定了土地对他们生存的约束。
C.乡愁的产生以人离开故乡为前提,这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理论并不矛盾。
D.两则材料虽分别从文化艺术和文学地理学不同角度探讨乡愁,但都谈到了乡愁产生的原因。
3.关于“城中村”的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是既能满足中国传统文人的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其乡愁的变通方法。
B.“城中村”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沟通理想和现实的桥梁,是乡愁的物化形式。
C.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的都市营造园林。
D.中国传统文人将体现审美记忆的乡愁借“城中村”置入当下,使乡愁对象如在眼前。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诗中乡愁产生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者(节选)

刘醒龙

“余校长,来贵客了!”

万站长所说的贵客,是县里的相关领导。他们亲自上山,送来刚刚出版的报纸。大家都说,张英才和界岭小学为全县教育事业争了光。对界岭小学来说,这已经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样的大喜事了。

县里来的人在山上待了两天,下山之前,他们客气地问学校还有什么要求。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的眼睛,顿时变得像是天空中出现六只月亮。好不容易余校长开口,竟然是说,能不能帮忙添置一些课桌椅。余校长话一出口,不仅自己的月亮消失了,四只月亮也躲进乌云里。

好在万站长又找回话题,使着眼色说:“领导来到这里,还是很想为基层排忧解难……”

张英才抢在前面开了口:“请领导发点善心,给几个转正指标,解决老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

此话一出,先前的六只小月亮又升起来了。

那些人一走,界岭小学又回到从前的样子。虽然领导当面表了态,大家却不敢有多少期盼,而是各人做各人的事,谁也不再提起这事。

一天,邮递员给学校送来一只麻袋,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信。有几封信是专门写给张英才的。

张英才一一拆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称他有文才,将民办教师写活了,也有赞他敢于为民请命的。只有一封信很特别,只写一句话:“速来我处,勿告他人。”一看落款,方知是舅舅万站长。

上午,张英才到了万站长家。原来是张英才的文章受到上面的重视,破例给了一个转正的名额。万站长反复强调,这仅有的名额是戴帽下达的,必须是张英才,不仅是他的文章写得好,各方面条件也比较合适。

张英才拿起笔,正要填表,顿住了:“这表我不能填。应该给余校长他们。事都是他们做的,我只不过写了篇文章。”

“你别像个男苕[注]!。”

张英才十分坚决地说:“这样的机会应该优先给他们。我比他们年轻二十多岁,就算十年遇到一次,也还有两次机会呢!”

……

一百套桌椅板凳加一个转正名额,让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们欣喜若狂。

投票时,万站长眼睁睁看着张英才在纸上写下余校长的名字。原以为这个名额非余校长莫属了,不料唱票的结果,仍是一人一票。

按照规定,投票无效时,就进行公开评议。

张英才忍不住先说:“我看这次的名额,大家就让给余校长吧!……不谈别的理由,余校长是学校元老,吃的苦最多。”

过了好久,孙四海和邓有米一起低声说:“给余校长我没意见。”

余校长忽然低下头,讷讷地说:“刚才大家投票时忘了一个人,就是明爱芬。我妻子,她也是我校的民办教师。她到死亡线上去了好几次,又依依不舍地返回来,连夜里做梦都念着转正。我想,若是真给她转正,过不了几天,她就会死的。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让她将这几步路走快点,走舒服点,让她这一生多少有点高兴的事。转正的名额我不要,能不能把它给——给——明爱芬呢?”

余校长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不敢看大家的神色。

孙四海什么也没说,缓缓地将手举起来。

邓有米的手举得更慢,最后却举得很高。

张英才将自己的两只手都举了起来。

余校长抬不起头,泪水哗哗地直往外流,喃喃地说:“我晓得,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天下最好的好人。”

太阳挂在头顶上,地上的影子很清晰。

“爱芬,你终于转正了。”

“你总是对我这么说,没有哪一回是真的。”

“万站长刚刚主持开了会,大家都同意让你转为公办教师。”

明爱芬很灿烂地一笑。她接过表格,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老余,快拿水来,我要洗洗手。不能弄脏了表格。”

明爱芬用肥皂细心地洗净了手,擦干,又朝余校长要过一支笔,颤颤悠悠地填上:明爱芬,女,已婚,汉族,贫农,一九四九年十月。

突然间,那支笔不动了。

……

黄昏时分,参加葬礼的人基本都走了。张英才见万站长和余校长正在家门口争论着什么。两人都很激动。张英才想走过去,又有些犹豫。站了一会儿,孙四海和邓有米也来了。

万站长见了,就喊:“你们都过来!”

张英才走过去一看,转正表格上面赫然写着“张英才”三个字。

张英才结结巴巴起来:“余校长,你怎么能把转正名额让给我呢?”

余校长说:“这是校务会决定的。”

张英才不相信:“真的么?”

孙四海说:“是真的,我就一直在想,我的一切都在这儿,转不转正,已经无所谓了。”

邓有米接着说:“明老师这一死,我也彻底想通了,不能把转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着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别的都是空的。张老师,你不一样,年轻,有才气,没负担,正是该出去闯一闯的时候。”

张英才仍说:“我不信,这不是你们的真实想法。”

余校长正色道:“张老师,邓校长和孙主任的确是自愿放弃的。只有一点,大家希望你将来有出息了,要像万站长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莫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

(有删改)

[注]男苕:苕,意思是傻。男苕是男傻子的意思。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一篇反映民办教师教学及生活状况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在全县轰动一时,也赢得了一个转正名额。
B.对于领导的表态,几位民办教师“不敢有多少期盼”,表明这些县里领导官僚作风严重,一贯不为民办实事。
C.面对难得的转正名额,作为学校元老的余校长却三次主动选择放弃,这充分彰显了他的高贵品质。
D.在转正名额推来让去的过程中,孙四海和邓有米前后的不同表现,真实体现了二人内心的挣扎和人性的光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月亮”的出现和消失,表现几位民办教师在希望与失望间的情绪起伏,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对转正的强烈渴望。
B.小说善于运用突转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一方面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有了转正的机会,万站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外甥张英才,他的自私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情节多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同时也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8.小说塑造了一组民办教师的群像,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选择一个引起你深度共鸣的人物,试加以分析。
9.请你为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并结合小说阐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

(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末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龚胜升迁为丞相司直之前被荐举、任用的情况。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此诗以抒怀。②王人:皇帝的使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首句描述了界河的现状,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
B.其三“波痕交涉亦难为”说谁也无法限制波浪相连,借“波痕”讽喻分裂现状。
C.其四前两句描述了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愿听取中原父老诉说不幸的场景。
D.其四后两句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
16.其三中出现的“鸥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