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二模 2024-04-18 2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成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文字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

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也无法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

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其实,用程序来写作和程序本身一样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由计算机科学家斯特雷奇编写的情诗写作软件。据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经创作出《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万物都相爱》等文学作品。可见,人工智能已是有着70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这似乎和让一群能排列组合文字积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产出伟大作品是一个道理。

人类写作遵循物—我—文的转化,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诗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连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

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能说会写,但能创作出传世经典者不多,而能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一个时代的写作范式者更少。守住人类最后阵地的将是人类不可取代的创造力。只有人类才能在文学写作中,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让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融通,呈现庄严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滋养人的心灵。

(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而人工智能拥有庞大语料库,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
B.人工智能写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创作了《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等文学作品。
C.对于“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的问题,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D.为了利益与尊严,人类会想尽办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写作同样是可控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精密复杂,但它在特定方面的思维能力却可能超出人类,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和所写的对象都相同,但由于作者不同,所以能带给读者不同的美感。
C.人工智能创作的一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说明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进入了能给人情感体验的新阶段。
D.给人工智能输入鲁迅《祝福》中相关情节的关键词来创作一篇小说,虽然情节可能相似,但一定会缺乏“那眼珠间或一轮”等传神之笔。
3.如果在文本第三段“但也受限于此”后补充一个论据,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17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有风景描写,也有内心情感描写,这本诗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B.一位国家政要在一场全球网络技术会议上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现场共有两万多名听众凝神谛听,但听众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政要的致辞是人工智能为他完成的。
C.2023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在给自己任教的一门世界宗教课程评分时,惊喜地读到了一篇“全班最好的论文”。事后证实,这篇论文是人工智能写的。
D.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诗云》中,十一维的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创作了众多诗歌,但是最终却喟叹无法超越李白,因为“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
4.一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曾获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将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其反驳理由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创作时,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人为选择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B.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一我一文”的转化。
C.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以前受制于硬件和软件,但今天的人工智能能多个互联且有多年写作经验。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其文学创作只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种补充。
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请举例简要说明。
2024-04-18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 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 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 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 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⑪我在蒋山只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三十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6.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使用了排比、比喻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D.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B.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 后半部分以对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思考。
C.全文语言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典雅含蓄,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D.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 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鼛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14.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古梅两枝   

戴复古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绘了古梅的形象:历经百年,看似枯萎却不死,反而因病展现出奇异之美。
B.颈联特写古梅稀疏的花朵和怪枝上的苔藓,凸显了梅树在岁月沉淀下的自然变化。
C.尾联传递了诗人的孤独和感慨:在岁寒时节,只有凌寒开放的古梅了解自己。
D.全诗以议论为主,辅以叙事和抒情,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16.诗歌蕴含哲理,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